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发言材料 > 两个确立主旨发言(3篇)

两个确立主旨发言(3篇)

时间:2023-08-11 09:00:02 发言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两个确立主旨发言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历史结论不容否认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2016年10月25日,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党史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研讨会。此文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扬勇在研讨会上作的主题发言。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党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贯的,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并无多大争议。但是,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遵义会议并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理由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并没有马上担任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职务,党的“总负责人”是张闻天。对党史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学术探讨。但是要看到,也确实存在借此否定毛泽东、否定党的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用心。我想,这次研讨会安排我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发言,意在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事实从来都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发言,还是从重温历史开始。一是重温我们党自遵义会议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二是重温当年遵义会议的亲历者对这个

  问题的叙说;三是在重温历史基础上简要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党的文献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目前,我查到的最早涉及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关系的文献,是1943年12月28日中央政治局给各中央局、各中央分局并转各区党委的《中央关于学习<反对统一战线中的机会主义>一文的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有这么一句话:“要使干部及党员明白,自遵义会议以来,九年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领导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一切对于这个路线的诬蔑都是错误的。”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地位,而且是“为首的”。

  这种观点,在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得到确认。《决议》有一段话专门论述遵义会议,指出: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同于一般的文献,它是我们党对党内若干历史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是正式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在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问题上,都遵循第一个《历史决议》的精神。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胡绳主编、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是这么说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拨正了革命的航船。”

  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2006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了两个“确立”,指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

  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2002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今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两处谈到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关系。一处是谈到遵义会议时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一处是总结红军长征时说:“长征的胜利是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

  通过以上对党的重要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党中央对“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一重要事实,自遵义会议以来,尽管各个历史时期的表述有所差异,但基本精神和基本结论是一贯的,从未改变。

  二、遵义会议亲历者对这个问题的叙说。

  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张闻天等,都是遵义会议以及长征的亲历者,他们对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有亲身认知和感受,在很多场合谈到这个问题。这里,择其要作些摘录引证。

  周恩来多次谈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60年7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委书记会议上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的报告时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在我们党内形成了一个新的局面”,原因是“这个时期(1935-1943年),中国党由毛泽东同志当家了。”1972年6月10日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谈党的历史教训时,对这个问题谈得最集中、最透彻。他说:在长征中,毛主席先取得了稼祥、洛甫的支持。这样就开好了遵义会议。中央的很多同志都站在毛主席方面。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伟大转折点。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取得了领导地位,真正取得了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主旨是纠正军事路线错误,因为当时是在惊涛骇浪中作战,军事路线最紧迫。经过多次挫折,到了遵义只有三万多人。这么大的损失!这个严重的错误是血的教训。毛主席取得领导地位,是水到渠成。事实证明,在千军万马中毛主席的领导是正确的。

  邓小平更是多次谈到“从遵义会议开始,我们党树立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领导。”1965年6月,邓小平说:“到了遵义,王明、博古路线不能继续下去了,怎么办?就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才开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虽然“长征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还没有当总书记”,但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了。”

  负责给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的陈云也多次谈及遵义会议对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问题。

  1935年10月,陈云给共产国际汇报时说:遵义会议,“建立了坚强的领导班子来取代过去的领导人。党对军队的领导加强了。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1977年9月,陈云说:“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实际上撤换了“左”倾机会主义分子的领导职务,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1982年12月28日,陈云就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有关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是否被增补为书记处书记、遵义会议前后中央是否设有总书记职务等问题作书面答复时指出:“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被增补为书记处书记也好,说他被增补为常委也好,只是表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进入了党中央政治局的领导核心,而不表明当时中央正式设有书记处和常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遵义会议后一段时间内在党内“总负责”的张闻天的回忆。1941年1月,张闻天在他自己写的《自我小传》中说到:“遵义会议前至遵

  义会议,我同毛泽东、王稼祥同志等在一起反对了中央内部另一部分同志(以博古同志为首)的错误领导,并取得了胜利。此后,我即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央内工作,直到如今。”1943年12月张闻天说:“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

  除上述会议亲历者外,还有许多长征中担任高级指挥员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也谈到这个问题。比如,王首道在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时回忆说:张闻天同志把遵义会议前长征途中的这段经历,称作是“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领导的‘中央队’三人集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遵义会议后不久,我们知道了会议开得非常成功。王稼祥同志在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他说,博古和李德必须让位,由毛泽东同志来指挥红军。

  以上回忆表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这段历史亲历者的一个共识。

  三、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通过党的重要文献和亲历者回忆的梳理,对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问题,至少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作出的历史结论是一以贯之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

  我们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主要是指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所起的实际作用。以下几方面的事实表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所起的作用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

  一是,当时,党和红军的领导,最中心、最主要的是军事领导,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能够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央决策核心,就是因为他具有他人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军事领导才能。遵义会议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召开的,红军急需扭转和摆脱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一败再败的绝境。这也是遵义会议为什么只集中弄清军事路线的原因所在。毛泽东本来是被“左”倾路线排挤、打击的对象,能够增补他为政治局常委,这背后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军事路线的认同。因此才有会议对“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路线的集中批判,对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战略战术的重新肯定。广大红军指战员强烈要求毛泽东来指挥红军,是因为他们过去曾经在毛泽东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的领导下,取

  得过辉煌的胜利。

  二是,在常委分工中,毛泽东虽然处于“为周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的位置,但周恩来非常尊重毛泽东的意见,红军的行动和作战指挥,主要是根据毛泽东的意图来部署的,毛泽东实际上起到了主要决策人的作用。当时担任中央秘书长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的邓小平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那个时候行军,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和我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来,要等各个部队的电报,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据这些电报来确定行军的行动。在重要问题上,大多是毛泽东同志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

  三是,中央红军能够转危为安,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主要归功于毛泽东的领导和指挥。在毛泽东被排挤在中央决策核心之外时,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中央红军一路被动挨打,几乎陷于绝境。自从毛泽东进入中央决策核心,从1935年1月下旬到5月上旬,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迅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在改换

  了中央军事领导、由毛泽东来指挥红军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主要领导作用。以上三个方面,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第二,对毛泽东当时没有担任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职务要作历史分析,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事实。

  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为5人,即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博古、陈云。会议明确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在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不久,又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作为党内“总负责人”。这就是说,当时党内军事上的最高指挥者是周恩来,政治上的“总负责人”则是张闻天。这也确实是事实。有人提出遵义会议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正是以此为理由。毛泽东当时没有担任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职务,怎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呢?这种质疑,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这其中,实际上存在一个如何看待毛泽东当时为什么没有担任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的问题。

  首先,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主要是根据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而不是根据组织形式来判断的。在组织形式上

  没有担任党和红军最高领导职务,不妨碍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中发挥主要作用。遵义会议后,张闻天虽然是党的“总负责人”,但其在中央决策层发挥的作用显然不能同毛泽东相比。

  其次,对毛泽东当时没能担任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职务,要作历史的具体分析。

  一是要看到,当时,毛泽东在红军指战员中事实上已经成为党和红军最高领导的首要人选。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就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今后的行动,得到多数人的拥护。遵义会议后,很多同志包括周恩来都提出,要毛泽东接替博古。是毛泽东自己主动提出让张闻天来接替。这一点,有很多亲历者的回忆。杨尚昆回忆说:“会上,许多同志要求毛主席代替博古领导全党工作,这是众望所归。但毛主席不愿意,说他身体不好,有病。”周恩来回忆说:“当时博古再继续领导是困难的,再领导没有人服了。本来理所当然归毛主席领导,没有问题。洛甫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换领导,他说博古不行。我记得很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说,洛甫现在要变换领导。我们当时说,当然是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说,不对,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

  二是要看到,毛泽东不担任党和红军最高领导职

  务,有毛泽东自己的深层考虑和良苦用心。这种考虑和用心,当时很多同志都体会到了。陈云在回忆长征时曾说:“遵义会议后决定让张闻天在中央负总责,这是毛主席的策略。”策略是什么呢?周恩来、邓小平、张闻天都有谈到。周恩来说:毛主席说服大家,硬是让洛甫做党的负责人,“这样比较自然,便于集中力量取得胜利,减少阻力。”“毛主席的办法是采取逐步的改正,先从军事路线解决,批判了反五次‘围剿’以来的作战的错误:开始是冒险主义,然后是保守主义,最后是逃跑主义。这样就容易说服人。其他问题暂时不争论。比如‘左’倾的土地政策和经济政策,肃反扩大化,攻打大城市。那些都不说,先解决军事路线,这就容易通,很多人一下子就接受了。如果当时说整个都是路线问题,有很多人暂时会要保留,反而阻碍党的前进。”

  邓小平说:“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只是提出军事路线的错误,还不提政治路线错误。毛泽东同志在那时候没有当总书记,博古的总书记当然当不成了,但还是由曾经站在王明路线一边的洛甫当总书记。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要把犯错误的同志团结起来,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正确处理党内问题的政策,使大家团结起来了,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完成了长征。”

  张闻天自己说:“遵义会议没有提出过去中央政治上的路线错误,而且反而肯定了它的正确,使我当时对于我自己过去的一套错误,还很少反省。这在毛泽东同志当时只能如此做,不然我们的联合会成为不可能,因而遵义会议不能取得胜利。为了党与革命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毛泽东同志当时做了原则上的让步,承认一个不正确的路线为正确,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确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党内斗争一个示范来看。”

  毛泽东推举张闻天担任党的“总负责”,更为主要的考虑是,在毛泽东看来,以过去支持过错误路线、后来醒悟过来的人来反对错误路线、执行正确路线,更有说服力,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可以少翻“筋斗”。

  1945年5月24日,毛泽东七大上作《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的报告时,把这种做法当作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加以阐述。他说:我们党也有另一方面的经验。从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到现在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十个年头之内的中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中央委员会主要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选举的,就是翻筋斗的两次全会选举的。六中全会也选了三位。恰恰在这十年中,筋斗

  翻得少了一点,乱子闹得少了一点,我们的工作还算有进步。这一条经验是不是很重要的呢?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就是积极拥护四中全会的人,也就是在第三次“左”倾路线中犯过路线错误的人,出来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他们和其他同志一道反对这条“左”倾路线。现在把这个账挂在我身上,我要声明一下,没有这些同志以及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倾路线的一切同志,包括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中的很重要的某些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还举六届六中全会的例子,说:六届六中全会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没有六中全会,今天的局面不会有这样大。参加六中全会的是一些什么人呢?还不就是这么一批人。没有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对这条路线的赞助和拥护,六中全会就不可能纠正右倾投降倾向。内战时期,喜欢图简便,不愿意同犯过路线错误的人共事,“一掌推开”、“简单明了”的那样一种作风是不好的。最近十年,我们采取了忍耐的态度,这样的方针帮助了我们。

  以上,把毛泽东当时为什么自己不担任而推举张闻天作为党的“总负责人”考虑和用心,说得非常明白了。

  第三,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从实际发挥主要领导作用到组织形式的体现和确认,确实经历了一个过程,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事实。遵义会议是标志,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从军事领导来说,毛泽东从实际上的领导者到组织形式的确认,确实经过了一个过程。遵义会议及其遵义会议后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在名义上并没有马上成为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在组织形式上成为党的军事最高领导人,是在1935年10月。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了常委新的分工,决定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11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军事方面,成立军委,由毛泽东任主席;在党的工作方面,成立组织局,由周恩来负责。会议还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至此,毛泽东作为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在组织形式上得到确认。至于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则更要晚一点。即使在1938年10月从莫斯科回来的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在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的意见,张闻天也主动把工作向毛泽东移交,但

  毛泽东也并没有急于对中央领导层进行调整。因为名义上是不是最高领导人,不会影响毛泽东实际上主持中央工作。直到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组织上和体制上得到确认。以上过程也充分说明,名义和形式并不妨碍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中起主要领导作用。因此,也就不能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名义上没有成为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来否认遵义会议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这一基本事实。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还应当从遵义会议的标志性来理解,它是党和红军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标志。就像我们看待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意义一样,这个伟大转折也不是说就在遵义会议上实现的,而是一系列会议促成的,也经历了一个过程。遵义会议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遵义会议后召开的“鸡鸣三省”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的成果。但是,遵义会议是实现转折的系列会议中具有标志性的会议,是转折点。对于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同样是标志性的转折点。以这样的视野

  来观照,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的历史结论,是科学的。

篇二:两个确立主旨发言

  

  领导讲话稿写作规范与技巧

  领导讲话稿写作规范与技巧篇一:领导讲话写作规则及技巧讲座

  领导讲话写作规则及技巧讲座

  说起讲话稿,要从会议谈起,会议是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一种经常的、广泛的活动形式。联社领导干部一年大约有1/5的时间在会议上。开会就要有人讲话,讲话就要写稿,讲话稿的质量往往决定会议的质量,传达会议的精神主要是传达领导的讲话。领导讲话在传达政令、布臵任务、指导工作和交流经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提高讲话稿的写作质量,文秘工作者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成功经验的借鉴。讲话稿同公文是近亲,同属于公用文书,但它不是法定公文,两者有明显区别,不能用写公文的办法写讲话稿,也不能用写讲话稿的办法写公文。讲话稿在格式上比较自由和灵活,不象公文的格式那样统一和严格。在内容上,讲话稿侧重于写形势、认识和工作思路,以及对工作的部署和工作经验的介绍,而公文侧重于法规性和政策性的内容,更具有权威性。在语言使用上,讲话稿强调口语化,符合讲话的习惯。

  今天和大家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话稿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个问题,讲话稿的写作技巧。

  一、撰写讲话稿的基本原则

  讲话稿不同于法定公文,没有统一的格式,在写法上因

  人而异,因事而异,可以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也不是一团乱麻,无章可循。只要认真研究和疏理,还是可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供大家共同遵循的。这里,我把撰写讲话稿,概括为五个符合。

  (一)要符合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领导的讲话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讲话内容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发表与其相悖的言论,这是一条政治纪律。有的人缺乏全局观念,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出发,对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小动作,这是不允许的。

  在多数情况下,领导讲话对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贯彻不好,不是有意抵制,而是由于学习不够、理解不深造成的。因此,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吃透有关文件精神。学不好就写不好,写出来也是牛头不对马嘴,也不能用。为了撰写好讲话稿,撰稿人应对有关文件先学一步,领导应允许他们阅读密级较高、按规定阅读不到的文件,并让他们列席有关重要会议,以领会领导意图,加深对有关文件的理解。这不是特殊化,而是工作的需要。

  (二)要符合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

  强调写讲话稿要符合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是让大家照抄照转,搞上下一般粗,那不是真正贯彻党的政

  策,而是对党的政策的消极怠工。党的政策是管全局的,而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而且在不断发展变化,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贯彻党的政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有的同志写讲话稿不注意联系实际,只会在文件和报纸上抄,文章写的不短,自己的东西不多,通篇大话、空话、套话。这样的讲话被称为“通用牌”,这里讲也行,那里讲也行,放之四海而皆准,讲的话都没错,都能找到根据,没有什么风险,也不会犯错误,但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不沾边,也不解决什么问题,说了等于白说。说什么“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有人写文章满篇的毛主席语录,送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说,都是我的话,我不看了。现在这种遗风在某些单位还比较突出,写文章自己不动脑子,缺乏创新精神,习惯抄人家的。抄来抄去,还是那碗饭,没有新鲜感,罗嗦了半天,没接触主题,使人听了厌烦。

  要把问题抓准、抓好,闭门造车不行,也不能凭一知半解就动笔,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通过调研,摸清底数,主要是把工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搞清楚,然后再动笔去写。

  (三)要符合讲话者的意图和身份

  首先要摸清领导意图,为领导写讲话稿不同于自己写文章,自己满意就行。领导讲话要反映领导意图,即反映领导对上级精神的理解,及结合本地实际贯彻上级精神的想法和思路。必须让领导满意和认可,稿子才可通过,领导不满意,就要翻工。了解领导意图一靠当面谈,就是在写稿之前请领导谈观点,谈思路,谈意见。领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有时谈一次不行,可以多谈几次。领导讲话虽然由一个人去讲,但代表的是党委、政府,有些重要讲话需要整个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二靠平时接触、观察,揣摸领导的意图,秘书与领导朝夕相处,时间长了,对领导的观点思路,要讲什么话,摸得比较清楚,写起稿子就比较得心应手。三是通过研究会议的主题、内容和出席会议人员的身份,把握领导意图。有经验的秘书,看一看开的什么会,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就知道领导要讲什么话。

  写讲话稿,应先搞清楚讲话者的身份,是分管领导还是业务部门的领导,是主要领导还是副职领导。领导的身份不同,讲话稿的内容、角度、口气应有所不同。因此,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就要进入“领导角色”,暂时把秘书的角色放在一边,时时想到我要是某某领导,要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只有站在领导的角度,才能写出符合领导意图,让领导满意的讲话稿。如果一个会议既有领导讲话,又有业务部门同志讲话,讲话内容要有明确分工。领导是管宏观的,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侧重于讲形势、讲认识、讲大政方针。业务部门是管微观的,应多讲业务问题和具体的方式、方法问题。

  讲话稿还要与讲话人在会议上扮演的角色相适应。演一台戏,有唱主角的,有唱配角的,也有跑龙套的,他们的动作和唱腔应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相适应。开会也是一样,有的会议,特别是比较大型的会议,有做工作报告的,有大会发言的,有介绍经验的,也有领导作指示的,这些讲话从内容到形式各具特色。工作报告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篇幅相对较长;大会发言多是介绍某一方面的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篇幅一般较短;经验介绍,应用汇报的口气,介绍本单位、本系统某一方面的工作经验;领导作指示的讲话,主要是从宏观上提要求、作指示。

  有些大型的会议,主报告可以长一些,讲得全面一些,充分一些,其他人可以少讲或不讲,如果要讲,角度要新,文字要精炼。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习惯讲长话,动则几十页,洋洋数万言。有时开会,张主任讲了,李主任讲,赵主任还讲,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角度,一样的面孔;有长度、没力度,有厚度,没深度,就像毛主席说的“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下面传达,一天都读不完,而且把有用的东西淹没在无用的东西之中,实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四)要符合与会者的职业特点和接受能力

  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怎么样,要拿到市场上检验,让消费

  篇二:领导讲话稿写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领导讲话稿写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一)要“吃透两头”,“把握中间”。即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

  1.所谓“吃透两头”,即熟悉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的重大举措以及上级的有关精神;掌握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写讲话稿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一是基础性材料。

  二是主体材料。

  三是相关材料。

  四是辅助性材料。

  如何获取材料?总的要求做到“四勤”:脑勤、眼勤、口勤、手勤。

  获取资料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上级的文件,包括各种改革性文件和中央领导、上级领导的重要报告、讲话。

  二是下级基层的汇报材料。

  三是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简报或内部资料。如统计月

  报、季报等。

  四是一些专业会议的材料。

  五是报刊杂志刊载的有关资料。

  六是自己进行实地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

  2.所谓“把握中间”,就是要准确地理解和领会领导本次讲话的意图和重要观点。

  第一,明白领导意图的主要途径。

  (1)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定,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

  (2)主动捕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活动的意向和动态。

  (3)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留意领导常谈论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连贯思考,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就会有系统、具体的了解。

  (4)直接具体地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

  第二,把握领导观点要从深处开发。对领导提出的比较原则、抽象、零碎的思路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提炼。

  第三,实现领导意图要先“进入角色”。

  第四,要熟悉领导的特点。

  (二)要确立主旨,搭好框架。

  第一,重点要突出,详略要得当。

  第二,层次要清晰,逻辑性要强。

  第三,要避免开“中药铺”。

  (三)要精心选材,用好典型。

  第一,要围绕讲话的主旨、观点选择材料。

  第二,要选典型的材料。

  第三,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第四,要选择生动、新颖的材料。

  (四)要认真修改,规范制作。

  第一,要看讲话稿的主旨是否鲜明、深刻,是否体现了领导的意图。

  第二,要优化结构和层次。

  第三,要把好政策关。

  第四,要核实情况和数字。

  第五,删繁就简,校正标点。

  (五)撰写讲话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讲话稿的内容要符合领导者的身份。

  2.讲话稿要力求适合领导者的“口味”。

  (1)朱镕基鲜明的演讲风格。

  (2)温家宝的“温式讲话风格”。

  (3)自治区领导的讲话风格。

  3.讲话稿的内容要适合听众的需要。

  4.讲话稿的语言要体现领导特色。

  (1)准确。(2)生动。(3)简短。(4)用典。

  (5)幽默。(6)通俗。(7)讲“诗”话。

  5.讲话稿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6.讲话稿要注意运用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三、领导讲话稿写作的谋篇布局

  (一)标题的写法。

  1.大标题的写法。

  (1)简式标题。(2)复式标题。

  2.小标题的写法。

  3.标题写作的要求。

  (1)题文一致。(2)立意要高。(3)准确恰当。(4)具体明确。(5)简洁精练。(6)符合规范。(7)新颖别致。(8)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称谓的写法。

  称谓写法要求:一是合乎常规。二是照顾被称呼者个人习惯。三是入乡随俗。在政务交往中除上述称呼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职务。二是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三)正文的写法。

  1.开头的写法。

  2.主体的写法。

  主体的结构形式:

  (1)板块式。(2)自然式。(3)提纲式。

  主体部分的写法:

  (1)主旨鲜明法。(2)内容概括法。(3)入情入理法。(4)

  层次清晰法。(5)结构严密法。

  3.结尾的写法。

  结尾的写法:

  ①将讲过的内容要点作一个简单的总结,以加深听众的印象。②用激动的情感号召人们采取行动,鼓励人们努力奋斗。③设计一个含蓄意味深长的结尾方式,令听众回味无穷。结尾的写作要求:

  (1)实在。(2)新颖。(3)针对性。(4)富有动感和节奏感。(5)简洁、有力。

  篇三:领导讲话稿写作常识及技巧

  深刻领会领导意图

  综合运用各种技巧

  ——领导讲话稿写作常识及技巧

  一、概念、种类及特点

  讲话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

  质讲话的文稿,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领导讲话稿不同于演讲或一般性发言,主要在于不仅讲话人的身份限于领导人,讲话的内容也总是具有一定指示性、指导性、总结性或号召性,所发表的意见体现着领导机关的意图和旨意,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传达政令、布置任务、指导工作和交流经验的常见方式和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综合性文稿,领导讲话稿仍属于行政机关公文范畴,但又与其他法定公文有所区别,他涉及面广、灵活性强,是最难写好的公文之一。

  从内容上讲,讲话稿有导向性、指导性、总结性等区分;从形式

  上,讲话稿讲有会议类、宣传类、礼仪类等区分。依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3类22种。

  (一)会议类讲话稿

  指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绩、经验、缺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重点、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的讲话稿。要求态度鲜明,目的明确,内容单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气坚定,针对性强,号召力大,简洁明快。

  1.大会报告。多用于党代会或人代会,一般是对上一届或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情况的回顾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部署。要求内容全面,表述严谨、庄重。结构上多采用两段式或三段式:两段式即工作回顾和工作安排,三段式即工作回

  顾、任务目标和工作安排。

  2.会议开(闭)幕词。一般适用于比较重要的会议或重大的活动。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具有宣告性、引导性和鼓舞性等特点,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构上多用三段式(开场、背景、开幕)。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会议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

  闭幕词与开幕词一样,具有简明性和口语化两个共同特点,其种类与开幕词相同。凡重要会议或重要活动,与开幕词相对应,一般都有闭幕词。闭幕词通常要对会议或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估和总结,充分肯定会议或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强调会议或活动的主要精神和深远影响,激励有关人员宣传会议或活动的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有关的决议或倡议,具有总结性、评估性和号召性。内容一般包括意义、领导关怀、会议成果、感谢、展望、结语。

  3.会议总结讲话稿。主要是总结会议的收获,对各级认

  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富有总结性、号召性。一般包括会议总体评价(主要内容、效果等)、重点强调或补充、贯彻传达要求。

  4.工作会议讲话稿。安排工作常用文稿,内容一般包括前段工作总结、形势分析、下步工作措施及纪律要求。

  5.庆功会、表彰会讲话稿。主要是概括、总结、肯定受表彰单位或个人的成绩和经验,对其进行表彰、鼓励,对面上提出学习、推广的要求,同时对下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其他还包括动员会议讲话稿,庆祝会、纪念会讲话稿,专题报告会的报告,碰头会、汇报

  讲话稿,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讲话稿,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讲话稿,综合性会议上的专题发言稿,在新旧领导工作交接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各种邀请会、协作会、联席会上的讲话稿。

  (二)宣传类讲话稿

  指出于宣传某种主张、某项工作、某件事情的目的,在非会议场合的讲话稿。

  1.通过广播发表讲话。这种讲话形式在战争时期经常运用,毛泽东、朱德等都曾通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解放区军民,对全国同胞,也对敌军发表过多次广播讲话。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也经常采用这种讲话方式。广播讲话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2.通过电视发表讲话。这是电视普及以来不少领导同志经常采用的一种讲话方式,主要是用于纪念和庆祝某个节日。有时也由领导同志搞电视讲座,讲授某一方面的知识。除讲座可以稍长一些外,电视讲话也要求简短、通俗。

  3.通过报纸发表书面讲话。这也往往是为了纪念和庆祝某个节日而发表。要篇幅简短,措词严谨,富有文采。

  4.通过现场散发书面讲话。如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在机场散发书面讲话。主要是阐明对某项行动、某件事情的观点,要求简明、准确、适当。

  (三)礼仪类讲话稿

  即出于感谢、答谢、慰问、庆贺等目的,在各种非会议仪式、场合的讲话稿。

  1.签约仪式上的讲话稿。这种讲话主要是对所签合作契约予以积极评价,对合作方表示感谢,对合作事项充满信心、寄予厚望。要求简短、礼貌。

  2.接见、会见讲话稿。接见下级单位的代表并发表讲话,主要是表示某种褒奖、慰问和鼓励;会见客人,主要是表示友好和友谊。要求简短、亲切。

  3.文艺演出、文艺界联欢前的讲话稿。主要是为了庆祝节日和表示友谊。要求简短、富于激情。

  4.致辞。包括欢迎词、感谢词、答谢词、慰问词、祝贺词等,用于专门的仪式或宴会等场合。作为“致辞”,必须

  有别于一般的讲话,要求措词严谨,具有文采,短小精炼。

  二、写作基本程序

  (一)写作前

  单纯从写作角度去讲,写领导讲话稿是“受命而作”,是纯粹的“命题作文”。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他又不完全等同于平常的命题作文,因为写领导讲话稿仅仅是“代言”行为,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有点“在不其位而谋其政”的味道。形象地讲,写领导讲话稿,就是要关起门来当领导。既然是“代”领导写,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必须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而应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假设自己就是领导,即将在某个会议上讲话,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怎样写出领导的高度、深度甚至风度,只有这样才会切合领导的“口味”,才能写出让领导满意的文稿。“站在领导的角度”,这既是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又是领导讲话稿写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把握好领导角度,站在领导的高度,文章才会变得有深度、厚度。

  1.领会领导意图。领导意图即会议的目的,通常包含“为什么开

  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部署哪些措施?”等问题。“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定位不准,累死三军”。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讲话稿写作成功

  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中必须把握领导思想,表现领导主张,体现领导要求。掌握领导意图的具体方法有:

  ⑴吃透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上级是什么角度,领导就是什么角度,这是一条铁的准则。领导的角度,存在领导的头脑里,比较抽象,能自己真切感知的东西比较少。但上级精神,有会议、有文件、有批示、有报道,这些东西客观、具体,通过学习,就可以吃透上级的精神。上级有什么新的方针、政策、措施,通过会议和文件传达下来是最普遍、最基础的形式。因

  此,如何通过领导、文件或其他形式吃透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领会上级指示,是写领导讲话稿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吃透并忠于这些精神,并站在领导的角度加以传达、贯彻和强调,讲话稿才具有时代性、政策性、指导性。比如一年一度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在草拟领导讲话稿前,必须先吃透中央1号文件及农业农村工作、经济工作以及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对照往年看有哪些新的政策措施,这是写好讲话稿等前提。需要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改变一个观念,写领导讲话稿,绝不是把往年的讲话稿拿出来随便修修补补,改改时间,换一下开头,处理一下结尾就了事,那是文章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表现,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吃透各级会议精神,也不是简单看看相关领导的讲话稿

篇三:两个确立主旨发言

  

  举例说明如何确立文本的主旨1000字

  确立文本的主旨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我们无论是写哪—种文体,都应在立意上下功夫。

  1.立意要健康。

  所谓健康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正确,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自己的看法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反映和解决问题,能给读者以鼓舞和启迪。

  (1)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但也是复杂纷繁的.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把握好文章的立意。比如有个同学写洪灾以后,上面运来了许多救火物资,放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夜晚.有些人去偷,可我没有偷到东西,感到遗憾。这种立意就很不正确,表现了作者认识上是非观念不清。这样的文章格调就很低下。

  (2)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能给读者一定的启迪。如不能写一篇只谈牛打架的文章。

  2.立意要集中。

  文章是用來交流思想、观点和主张的,因此必须有一个中心意思,以表达作者的观点、看法或主张,告诉读者写作意图和主旨。若多个中心,文章必然紊乱,读者便摸不着头脑,不知作者在说什么。

  3.立意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立意要跳出陈旧的框框,从新的角度来立意,“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意高而文胜”往往给人耳目一新

  的感觉。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你看,—写蜡烛,老师们就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公式,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如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一学生以《流泪的红蜡烛》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生意场,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敏锐地表现了市场经济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在众多的习作中独树—帜。

  (2)立意新颖,莫忘了求“异”。求异思维无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还有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奇葩。

  4.立意要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中深广的意蕴,以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化。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个新的高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感顿然升华;学生佳作《鲇鱼跑了》前文写鲇鱼如何蹦出木桶,钻人下水道逃逸,并无特色,可作者在结尾补上了一句:“拼搏中的生命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主旨猛然生辉。

  (2)立意深刻,要学会整合。整合就是将诸多零散的、平面化的内容巧妙地组接和拼装,或在“点”上加深,或在“面”上加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容量中显示出深广的内涵。

推荐访问:两个确立主旨发言 主旨 确立 发言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