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7篇

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7篇

时间:2023-08-20 13:33:01 主题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浅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闫亚飞;贺云龙

  【摘

  要】Theory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complementeachother,promoteeachotherinthemodernuniversityeducationmodehasbeenwidelyrecognizedandhasbeenputintopractice.However,duetothespecialty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pecialty,thetheoryandpracticearecloselyintegratedwiththeobstacles.Theauthortotheidentityofcollegestudentsfollowtheresearchgroupmadeafurthervariousfunctionaldepartmentsofenterprises,tounderstandandtaketheirspecificoperation,thispapermainlyontheprocessandthetheoryandpracticeofthepracticeteachingcombinationcomprehensiveevaluation.%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现代大学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已付诸实践.但经管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做到理论、实践紧密结合面临重重阻碍.笔者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跟随课题组深入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了解并拍摄其具体运行过程,本文主要对此次实践过程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进行综合评价.

  【期刊名称】《电子测试》

  【年(卷),期】2016(000)00【总页数】2页(P174-175)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仿真

  【作

  者】闫亚飞;贺云龙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4;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4【正文语种】中

  文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问题早已经被教育界重视,并且也把实践教学比例以及实践教学的条件纳入到学校的评价和考核甚至是资质审核的条件当中去,同时也探索了大量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等。这些新模式的探索很有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纯粹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缺乏动手能力,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而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身在专业领域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选择参加高等应用型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2016年3月,我校教改重点课题《企业运行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活动如期开展,期间我们以毕业生身份跟随课题组深入多家企业调研、熟悉企业实际工作的运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景拍摄。《企业运行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将为在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对企业运行过程的“高仿真”的认知学习。通过此次教改实践活动,我们对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思考。

  理论教学是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过程,是一切知识传递的起点和基石。学习理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帮助我们搭建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对实践进行指导,使我们有机会在前人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去创造新的成果,指导我们在知识领域走的更远。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是无法脱离理论教学的,因为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并且也不能盲目的进行,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大部分的努力都将会是无用功。记得有一位教授说过:“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只会是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之前,教师把理论知识传输给我们,并提示实践过程中会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同时下达实践活动的任务计划和教学目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会最大限度激发我们的求知欲,也会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切的了解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同学中间就有这样的的例子存在:

  一个在理论知识的课堂上毫无兴趣甚至昏昏欲睡的学生,在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却能显示出很大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从侧面反映出实践教学确实比理论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掌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的好奇心。在实践课上发现问题,从理论课中寻找解决办法,进而在实践课中应用,如此循环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的效率,也使得学生真正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

  近些年来,实践活动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现代教育方式的要求。因为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本世纪入世,社会上需要的更多的是技能型人才,仅仅是死板的掌握理论知识的毕业生走进社会之后并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因为理论没有结合实际,深入实践不够,以至于理论知识在社会现实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技能而非学历,比较青睐那些知识面宽、一专多能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可塑性好的求职者。这也是应届毕业生现在所面临的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这种注重一专多能注重实践的发展趋势,对高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自身来讲,本身的知识面较窄,并且专业动手能力不高,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深深的无力感。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现代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同时这中现象也促进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很多学校为了应对这种新的要求,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实践应用型人才,甚至于慢慢减少理论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占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单纯提高实践课程的数量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寻找一个平衡的教育方式,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以最适合的方式存在于教育活动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合于理论与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将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占比,但是高等教

  育中的实践活动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我们学院为例,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连接的不够紧密,导致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并未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这也是很大一部分教学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其次,一般的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科学依据,管理和制度方面欠缺,导致学生对此类的实践活动教学提不起兴趣,既浪费了资源,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再者,实践教学大多不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教育监管部门将学校的硬件设施做为评定学校能力的指标,随之也就淡忘了进行实践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初衷;最后,我们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经验积累方面做的不够好,课后总结流于形式,老师的点评不够具有针对性,学生对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深切的认识和学习,导致了上课仅仅是上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像我们今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说,我觉得比在实验室中模拟训练的效果会好很多,因为我们会实地的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尤其是在本专业方面的运行模式和规则。学校和老师考虑到我们毕业生的所面临的实际的社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让我们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实践活动教学。第一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第二也能让我们真切的带着探索的精神去完成这次实践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的效果无疑是我校对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新的探索和做的努力。也是学校和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的具体的体现。

  为了切实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高等教育应该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形成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正确的看待实践教学对教育的意义,它并非是学校多搞了几间实验室能做到的,应该注重的是实验室能为学生带来怎样的成长,能让我们了解到、学到什么东西,通过实验室怎样模拟真实的企业、社会环境,从而提高我们解决、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进度的结合,让理论教学真正能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目前的两方面的脱节。否则,实践教学就没有实际性的意义,对之前的理论教学成果的也没有起到巩固、致用的目的。再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质量,和能达到的效果,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同时学校应该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多举行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做好实践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及实践计划,过程当中老师要把控全局,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并加以引导,从而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更广泛的认知。如果条件允许,多和企业达成实践教学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我们学生对企业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定期的输送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活力。当然,不管是对学校还是企业而言,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一起协调和努力。但是这也能极大地改善高校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并能提高学校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也是我们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愿望。

  实践教学绝非是对以前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实践活动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探索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我认为大学四年应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大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仍然是最重要的内容,目前我们要做的是为理论学习的过程搭载合适的相符合配套的实践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这也符合新世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的要求。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要达到这种效果或者境地,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前进。尤其是现在我国的经济还在蓬勃发展期,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投入到祖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去,所以对人才有着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今天,知识的传递可以依托于很多不同的形式,但就目前兴办应用型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趋势之下,教师不能脱离实践讲理论,学生更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分离开来。本文的创作主要基于参加企业仿真运行模拟视频拍摄的过程,目的是为高校实践教学结合理论教学提供一个学生视角,希望能为致力于改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老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闫亚飞,男,贺云龙,男,郑州科技学院财经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王建伟(中级经济师)。

  【相关文献】

  [1]刘凤新.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外资,2013.3.[2]徐亮.我国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12所国内高校的调查分析,2013.[3]张运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教书育人,2012.8.[4]周娅.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青春岁月,2014.12.

篇二: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摘

  要:教学原则是教育工程中的基础,也是引导教育活动的法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教学原则娴熟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虽然不同的学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对教学原则的分类也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哪种分类的教学原则都需要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教育理论

  实际

  结合

  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说

  1.中介说

  教育的中介机构、思维和理论是教育中介的主要形式。完善教育中介能有效缓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教育中介,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实践者承载的实践性中介能有效改善目前的教育中介理论,进而使教育实践的智性水平得到提高[1]。还有些学者认为以教育理论为根本,凭借建构中层理论就能够使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得到提升,但传统的教育理论具有许多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概念。因此,虽然中介说拥有许多教育理论,但是缺少能够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理论,不具备稳定的研究旨趣,难以通过教育实践来验证教育研究中所获得的结论。

  2.直接指导说

  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理论的作用就是指导教育实践的进行,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具体操作和原则有效性等方面。在具体操作的过程当中,教育理论能够对教育实践进行直接指导。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医学理论和工程学理论一样,属于一种实用理论,因此,而教育理论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此外,教育理论也是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理论是假设与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能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念等方式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和事物本质的知识体系。

  3.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作用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一种体现,是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映,教育实践可以将教育理论对学生的影响直接反映出来,教育理论也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1善的。由此可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理论不仅仅存在于传统课堂教育中,也在不断向创新课堂的方向发展,教育理论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创新课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于教学实践来说,教育理论所起到的作用极其重要,要想更好的实现教育实践就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二、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1.教育理论的特点

  教育理论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单独的教育观点和单独的教育概念缺乏客观上的逻辑方式,也不具备连贯性和一致性,不利于应用在教育实践当中,也难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单独的教育观点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即使单独教育理论能够根据教育实践和教育实施,而做出较为系统性的反应,但是这也只是在借鉴了多种教育想法或教育理论进行的概括与总结。

  教育理论可以实现对教育课堂与教育本质的基本概括。事实上,目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教学课堂中的实际发展情况,尽管教育理论是概括体系的一种,但在内容方面,教育理论仍然是以书面形式来叙述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教育理论只能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提出直接的看法,难以直接改变教育实踐的现状。

  2.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教育理论能够深入研究教育实践原则、教育实践特点和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因此,教育理论能够有效满足教育实践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需要[2]。教育实践要求教育实践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分析找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价值的内容,这种能力也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由此可见,教育实践也是完善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相结合

  1.用教师自身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觉悟和正确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以德育为首,不仅做到教书还要做到育人。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一种高尚的、理性化的情感,教师应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的对待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用自身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教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发挥出教育的作用。

  2.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吸引学生

  现代教育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学生人格的完善需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因此,凭借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吸引学生成了教师的主要责任。教师所具备的人格力量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学术风范、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尽管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才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开放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模式,开放式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参与以及合作才能实现,教师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感以及学术品格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3.落实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和品德行为教育。教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都要确保能够体现教师的思想、能力以及知识[3]。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和确定教学内容,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确立目标,突出培养能力、传授知识,还要结合实际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学生逐渐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结语

  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以后成为了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实践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实践也对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效结合,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篇三: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学习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会结合实际,把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中,而不是简单的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去实践,要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熟悉实践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其次,要注重实践,从理论讲解中引出实践,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实践让学生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要注重教学实践的综合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的综合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更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技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四: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浅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摘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它们的关系几乎一直是矛盾、对立的。教育实践界往往指责理论界躲在书斋里做学问,没有给实践界以适当的关注,阐发的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教育理论界也常有抱怨,认为实践界一会儿一个口号,一会儿一个热潮,无视理论的存在,实际上许多实践上认识不明的问题在教育理论中早就解决了。两者相互指责,互不相让,这促使我们去思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到底处于一种什么关系,如何促进二者结合。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关系

  一、教育理论内涵

  (一)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比如,地理学以地质、地貌等实在之物作为研究对象,数学以数字、图形等抽象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教育学则以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可以固定的东西,因此,教育学理论不能像地理学理论一样可以从实在之物中分析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也不能像数学理论一样可以从抽象的数字和图形中推出精确和严密的理论。虽然,教育理论也能够准确地确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教育实践的一些特点,但是教育理论却无法详尽地把握住教育实践的本质,更无法准确地分析出教育实践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理论不是一种像自然科学理论一样的具有准确性和精密性的理论,而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当然,我们说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理论,不是说教育理论是一种无效的理论,也不是说教育理论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只是说教育理论是一种不能完全把握住事物本质的理论。事实上,这种对于教育实践的完全把握只能依靠教育实践活动自身来完成,而不能依靠教育理论的推论和探究获得。因此,对于教育理论来讲,概要性才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意义的确定性。

  (二)教育理论不是一种自足的理论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但是,与纯粹为了“知”的理论相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在这一点上,教育理论与伦理学理论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虽然,从本质上来讲,伦理学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但是伦理学理论的价值却不能由理论自身来理解,而只能通过伦理学理论对于道德实践的价值来理解。同样,教育理论的价值也不是由教育理论自身给予的,而只能通过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来理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为了自身而存在的理论,或者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自足的理论。教育理论不是自足的理论并不是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只是说教育理论不是一种仅仅为了自身而存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归纳教育规律和特点也就不应当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最重要任务。

  (三)教育理论是有价值承担的理论

  与纯粹地以研究事物的本质、原因和依据的自然科学理论不同,教育理论除了研究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规律和特点以外,还需要

  研究价值领域的问题。比如,教育理论需要追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应当把人培养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教育理论需要关涉价值问题的原因在于教育学是一门关注人成长的学科,而人的成长离不开价值,因此,教育学科需要研究教育活动中对人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教育学需要研究教育活动中对人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些价值却不能够仅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就可以展现出来,有些价值还需要经过研究者的理性思考才能够被发现,而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理论中的一些价值追求可能是一些在教育实践中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批判教育理论脱离了教育实践。而笔者则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是由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教育理论能够审视教育实践的一个基础。

  二、教育理论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教育理论在被教育实践者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在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践者是依据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情景来行动的,而教育理论只是人理性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理性的教育理论能不能被具体的教育实践者所接受则是教育理论能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在教育实践者的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联接,那就是教育实践者在其倾向中能不能接受教育理论,如果教育实践者在其倾向中不能够接受教育理论,那么教育理论就不能够对

  教育实践者的实践产生影响。第二,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教育实践者能不能接受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能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即使教育实践者在其倾向中接受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也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者的实践,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理论是一种概要性的理论。事实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实践者是依据于教育智慧来进行教育实践的,而具体的教育智慧却不能够由理性的教育理论来代替。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重归统一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纯粹的理论前提或者假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教育实践,这也就表明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一开始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上,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归纳出抽象的教育理论,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促进人的成长。因此,教育理论在研究目的上也是与教育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教育理论在其研究的前提和研究的目的上都是与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另外,我们也应当清楚,虽然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提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实践,但是我们不能够由此就把教育理论等同于教育实践。事实上,虽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差异的。

  (二)教育理论能够增强教育实践者的理性

  教育理论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作为分析对象的特殊性

  知识,而教育实践则是一种活动。虽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者如何去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这并不表示教育理论没有加入到教育实践中来。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原则、特点和可能性的探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教育理论可以满足教育实践者对于教育实践知识的需求。虽然教育理论并不能够告诉教育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如何去做,但是教育理论会告诉教育实践者“教育实践的原则是什么”、“教育实践应当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等。虽然原则的知识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原则的知识却可以让教育实践者更理性地思考教育实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教育理论解放了教育实践者的思想,让教育实践者的思想更加自由了。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社会和法律下的自由,而是思维的开阔性和智慧性。教育理论可以让教育实践者的思想更加开阔,更加富有智慧,也就意味着教育理论让人变得更理性。

  (三)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批判功能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许多的教育工作者把教育理论看作是具体教育实践的指南,事实上这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误解,因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存在直接指导的关系,而同时,当我们把教育理论当作教育实践指南的时候,实际上就放弃了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批判功能。从本性上来讲,教育理论是人们对于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原则、可能性和价值等问题的研究,因此,教育理论与

  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也正是因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距离,教育理论才可以判断某一个教育实践是不是正确的,才可以批判不正当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人给予性的实践,这就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必然存在着由于人自身的原因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正当问题。但是,如何才能够辨析出教育实践中的不正当问题,如何才能够把不正当问题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教育理论的帮助。一个正当的教育理论,除了辨析教育实践的规律和特点以外,还会告诉教育实践者“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正当的教育实践方式”。因此,借助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者就可以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样,借助于教育理论,我们才可以对不正当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教育哲学引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j].高等教育研究,20(6):60.[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张振东.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必须回归中小学教育教学现实[j].上海教科研.

篇五: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篇六: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前,教育理论脱离、分离甚至背离教育实践,低水平重复教育研究工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乏力无味、抽象空洞的教育理论随处可见,新理论所抨击的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依然存在,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与实践如此关联,除却理论与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外,更多的是由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的偏离,以及研究中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差异所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1]。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和审视已建构和研究中的教育学理论,重新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这就必须回到重视研究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教育,“引证教育中我们直接普通的经验,对那些我们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结构化的分析,明晰和找寻教育意义的共合”,并将其本质的规律指导于其他的教育实践,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才能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完好的结合,从而发散自己的魅力和生命力。现象学教育学是上述提到转换的范式中的一种,它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潮和流派,其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因其强调的实践品格而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同。当今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范梅南教授。作为“现象学教育学”的其中一位开创者,其有关思想在《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等著作中有所阐明。以他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为出发点,从而获得我们对教育某种更深的感悟和领会,并找寻到解决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

  一、研究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

  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的复杂现象和活动,它蕴涵着艺术性、创造性、随机性,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它的学科归属很模糊。教育不仅要关注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个体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也是研究的要点之一。在受到新启蒙思潮的“进步”观念影响之后,人们开始相信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文科学研究,以及1用这种方法建立起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在其影响下,教育研究大量引用科学的内容来阐述教育理论的改革方向,将数理统计、试验控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普遍应用于教育中的各个方面。研究者们以自然科学作为标榜,追求自然科学的标准,忽略了教育还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精神现象,忽视了这一与自然科学属性的差异之处。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的物体”“自然事件”和“物体的存在方式”,人文科学则研究“人”,或者“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他们能够创造出有意义的事物,并能解释人类如何在世界上生存[2]。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结合了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教师教育中主导性的研究方法-人文科学教育与荷兰传统的现象学教育学方法,形成了他独特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及在此方法下研究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

  要研究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首先要对人的本质和意义做一个探寻,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困难而难解的谜,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求。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思考人的本质及其方法的人文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教化或教育:它是生存和成长的课程学。因为现象学提出“回到实事本身”,“直观事情的本质”,用“还原的方法,描述事情的本质”,强调“生活世界的在先给予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现象学不是一门经验[3]。它不是用于描述事件的实际状况,而是对人在与世界互动过程中的经历加以描述和解释。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同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也会发生一定甚至是彻底的变化。因此,用调查方法、统计和其他量化的程序来进行研究具有人文性质的教育现象是不完善的。相比之下,教育学现象学以个人的方式调节了特异性(对具体的、有差异性的和独特的东西感兴趣)和普遍性(随本质的、造成差别的无差别的东西感兴趣)之间的矛盾。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象。对于种种教育现象,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探明其本质和意义,在此之后现象才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有效的步骤、采取必胜的策略或寄希望于精确的技巧来寻求直接的答案。现象学教育学保持自己特有的意向,而传统的、假设的研究主要是对那些高度概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感兴趣[4]。教育在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呈现出作为一个人文科学的教育学,显现出教育中“人”的因素。对于教育者来说,人文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批判的教育能力:知道在教育情境2中,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该如何采取机敏的行为,即将各种现象还原到事件的背景情境,使各种思想灵活地在不同的情况下得以合适地行动和贯彻。

  二、现象学教育学的实践逻辑起点:教育意向

  现象学研究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鉴别产生深刻兴趣的事物以及这种兴趣是否是真实的现象,也就是认定为人类亲身经历的经验。我们对某种现象的意向总是暗示着生活中特定的定位或观察视角。所以当一个人定位于一种现象时,便意味着他正满怀兴趣地接近这一体验。我们在这里定位的兴趣便是教育[5]。实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对教育感兴趣,而是出于其他的目的。因此便会出现教育研究者的品格问题。假若研究中出现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则必定不是真正的实践,也无法探视教育问题的本身。如此形态的研究在进一步发展理论方面难有推进,所力荐的新思想也仅仅是装点门面的工具。进入公共领域的知识表达也只是在做“假想的本质”,对原有的理论进行假想的归纳演绎推论而已,因为表达者缺乏真正对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对教育意义和本质的好奇心和明确的教育意向。除非研究者对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现象保持一种强烈的指向,否则,会有许多诱惑使之走上歧路或进行无目的的思想漫游,或沉溺于浅薄的思索,或接受预设的观点和概念,或退回到抽象的理论。当我们对教育存有明确的意向时,就能体现我们的“生活哲学”,体现“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

  教育就是显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上及其关系中的现象。对教育现象感兴趣,意味着保持强烈的教育指向性和教育意识,意味着面向实际生活中的教育,面向在教育中显示出来的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体验等一切存在的实事,但不能被简单的化约为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研究者不能采取一种所谓漠然置之的、无动于衷的纯科学性的态度[6]。因此不能简单面向书本文献中论述过的抽象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显现,把受教育者在场的和不在场的经验系统的有计划的显现出来,并通过这种特性的显现产生生成与发展的作用。教育研究者通过现象学的观察,看到教育的本质、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本质。

  三、指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生活世界,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既是现象学研究的来源,又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7]。现象学首要的特点3是它总是起始于生活世界。我们以自然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的世界。当我们以这种态度对所经历事件的本质进行反思时,才可能真正转化教育的意义或重塑自我。在这一点上,现象学与教育之间存在一致性,两者最为根本的一致性在于现象学是以“入世”的精神,研究被直接体验到的生活世界,在观察、思考和语言中“参与”并“创造”生活世界以及“改变实事”为底蕴,而不是关注先前的概念化的世界。这与始终面向教育的实际且以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不谋而合。教育也同样需关注儿童的实际经历和体验,以深刻地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研究开启人的智慧,形成人的思想智慧,培养人的灵活交往能力。它是一门关于个体的哲学,而不能理解成他人、整体、社团或社会的泛泛的特征。许多教育研究倾向于将生活割裂成细小的抽象的碎片,而这对实际工作者来说几乎毫无用处,它特别的吸引力在于它试图保持一种教育学的观点如整体表达,和一种情境体验的观点如实际教育行为的主题来理解教育现象。

  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是通过反思实践而产生的结果。“实践的完整性并不依赖于理论,但是,实践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其主动性”,“理论自身并不能控制实践,教育的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发展出米。理论只有在实践完结时才有了自己的空间”。他认为,理论总是姗姗来迟,所以不能以一种技术性和工具式的方式来指导实践。

  人们谈论教育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从建立一种教育理论着手,然后用这种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另一种是从生活本身,用在与孩子们相处中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范梅南认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教育学需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形式”,从根本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8],不能在抽象的理论和文献的分析中去寻找教育的意义,而应该到生活世界中去寻找。教育是教学、养育的活动,或者从广泛意义上讲,是与孩子相处的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理论可以不遵循正规的逻辑规则,也可以不作普遍规律的追求,但是要做生活意义的“共核”的阐明,可以囊括更加丰富复杂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资料,在理解之后对人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教育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教育意义”,“教育学还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

  四、结语

  从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中,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必须清楚的明白自己对儿童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责任在召唤、责任召唤我去做我知道自己承担的任务”,这种责任感和召唤的使命感“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这是我们作教育研究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不认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不把儿童看成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教育学的理论落入技术手段中去。除此之外,还必须存在着对教育的兴趣和意向性,“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假若我们对教育不感兴趣,我们仅仅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可想而知,教育研究只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和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在这样情况下进行教育理论研究,脱离实践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要将教育研究里对生活世界中的教育加以关注,通过写作和反思在生活体验中的教育现象的本质和意义,才能形成对教育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才能形成教育智慧。

篇七: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很久以来,这两个概念是相互排斥的、对立的。这促使我们在思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能促进二者的相互发展。

  理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它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向导。实践被马克思定义为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实践的需要;只有在

  教育实践中,才有产生教育理论的可能,才能使教育理论得到创新和丰富;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教育实践是其唯一的检验标准。总之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

  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度不一样,各种不同类型的教

  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有不同的关系。如教育发展理论,它主要研究宏观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越抽象,越具有基础性,离实践的距离也就越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要经过多层环节,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从而对教育实践活动起作用,因而我们不能要求这种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

  而对于教与学的理论,实践性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特性,这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着较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而且理论研究直接指向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的教育理论受到教育实际工作者批评与指责最多的,便是这类应该与活生生的精品

  .教育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与结合都具有某种合理性。精品

  .针对教育领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促进理论联系

  实际应注意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五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保持理论自身的品质,又要注重向实践转化。

  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系统地学习理论,或浅尝辄止,或不求甚解,或人云亦云,以这样的知识指导自己教学工作,得出错误的认识,认为书上说的学习用不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理论工作者,虽然读了些教育书籍,学习了些有关教育的知识,但是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解。这样的人写的文章、著作只能照抄照搬,罗列教条,造成所谓“理论”脱离了实际;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

  达深浅程度与教师已有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育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导致了“两张皮”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呼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集团的联盟,让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增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指向性。北大教授王选说,当自己提出新的思想的时候,必然自己是首先的实现者。教育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推广于实践,而不应满足于纯粹理论的发明发现。而教育行业要更加名副其实成为一门“专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或被别人指责为“准专业、半专业”活动,教育实践工作者首先必须使自己的态度和实践更加牢固地建立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自觉寻求理论的指导,纳入理论指

  示的范畴。精品

  .2、保持教育理论的自身品质。

  为了真正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育

  理论更好的为教育实践服务,就应当保持教育理论的自身品质。保持教育理论的独立性。达到这一点,主要来自

  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决策者要让教育理论工作者独立性、创造性地对教育理论进行探索,而不只是让教育理论工作者去释述已确定和实施的实际主张;另一方面要求参与教育实践的教育主体克服盲目跟着个别领导意图走的现象。其次,保持教育理论的完整性。现实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或对教育理论某一部分的理解,断章取义地掌握教育理论,是难以解决具体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解释教育现象的。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就有可能导致教育实践畸形发展。最后,保持教育理论的彻底性。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应用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或作肤浅的解释。它要求参与教育实践的教育主体把握理论的完整性内容。把理论贯彻到底,不能因教育理论之外的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半途止步。只有彻底地贯彻教育理论,才能给教育实践开辟道路,指明方向,给教育主体以信心和力量。教育主体应该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探它的深层原因,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矛盾的本质,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推荐访问:浅谈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教育 相结合 浅谈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