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的教育方针内容54字3篇

党的教育方针内容54字3篇

时间:2023-08-14 10: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党的教育方针内容54字

  

  2022党的教育方针56个字

  2022党的教育方针56个字内容如下;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篇二:党的教育方针内容54字

  

  十九教育方针内容54字十九教育方针内容

  分类:

  制度法规|标签:教育方针|字号大中小订阅(十八大)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

  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六大)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范文二:新时期教育方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认真回顾我党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教育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也是我国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的90年。90年来,我们党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教育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效可以概括为实现了“两大突破”,取得了“两大成就”,形成了“一个教育品牌”。“两大突破”:一是教育公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质量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建立健全了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城乡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二是办学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从“一无、两有、三配套”(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图书资料三配套)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目标的全面完成,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全覆盖到农村标准寄宿制学校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17.37亿元,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改、扩)建了164.31万平方米校舍改造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两大成就”:一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市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始终处于全省前列。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92.07%。二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公办和

  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的成人和职业教育体系。全市6县(市、区)全部通过完成省“科教兴(乡)县工程”验收。“一个教育品牌”:就是全市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形成了特色教育品牌。全省和全国现场会先后在我市隆重召开,教育部对我市养成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全市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市覆盖城乡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和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全市正在向教育强市目标大步迈进。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把握新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系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形势,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前进的方向和任务。

  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和人才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我国教育事业在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之后,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教育作为了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作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去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尤为重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水平更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尤为紧迫。

  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是不是真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需求。当前,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多样化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通俗地讲,就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正在由“上得了”向“上得好”转变,由单层次需求向多层次需求转变。

  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整体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立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局,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善教育办学条,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四是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六是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适应稳妥推进城镇化的需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七是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决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等。八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教师校长培养培训力度。九是高度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是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提高教育培训水平等。中央这些决策部署,明确了今年较长一段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三、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水平

  202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已经启动实施。根据我市实际,我们提出了我市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大局,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服务多元化,终身学习全民化,到202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中心和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结合晋城教育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在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上有新突破。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学杂费的基础上,使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十二五”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到2021年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一是逐步普及学前教育。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将学前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1年所有乡镇建成标准化、现代化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我市全面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充分体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二是要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高标准健康发展。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和中心城市的中小学校建设,扩大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三是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资

  源和办学规模,推动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向城市、县城集中,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和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到2021年,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二是要在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一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工程,坚持公办和民办并举的方针,积极发展标准化的公办幼儿园,推动民办幼儿园实现标准化办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二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为重点,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进一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条,建设有符合标准的食堂、宿舍、厕所和卫生室,确保学生在校健康安全。到“十二五”末,全市6县(市、区)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要求。三是要继续做好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高中办学条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升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水平。

  三是要在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要积极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市实际,20XX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20XX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21年实现市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一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县域内校际差距。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政府职能,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县域内师资、办学条、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同时要加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制度建设,建立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二要积极推进市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增加城镇和市区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县

  城和市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推行标准班教学。进一步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制度。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课程教学规范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要建立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通报和奖惩制度。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迟缓的县(市、区),要进行问责。要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推进和制度保障,促进各地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四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聘任(聘用)、评模评优的重要依据。二要持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以“国培计划”为引领,通过研修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三要坚持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编制定期调整机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岗位设置标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数结构比例。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四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新的历史时期,能否保持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教育发展和改革迈上新台阶,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关键在坚持和改进党对教育的领导,加强教育战线党的建设。我们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加强和改进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教育系统党组织活动始终,积极构建符合教育系统特点和规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不断推进我市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新晋城做出全市教育系统更大的贡献~

篇三:党的教育方针内容54字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标准要点: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③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①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3、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②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③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识

  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

  ②小组合作学习

  ③探究学习

  5、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

  6、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①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②教学交往的前提是平等

  ③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交流与对话

  7、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①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②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③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8、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①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意识

  ②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化

  ③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

  ⑤以学论教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

  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4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5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6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7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8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3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53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

  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

  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

  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

  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

  的生活和命运是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

  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

  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

  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

  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

  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

  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

  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

  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

  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

  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

  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

  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

  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

  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

  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

  的抵制或抗拒。

  54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

  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

  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

  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

  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

  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

  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

  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视

  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强化

  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39.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

  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

  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

  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

  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

  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利,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

  义务关系的紊乱。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还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

  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

  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还是包办代替,都不

  是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

  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

  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

  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

  和幸福感。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

  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

  因。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要加

  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

  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

  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

  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55总之,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

  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

  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

  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

  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56第三节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4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

  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

  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

  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

  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

  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

  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

  识,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

  查学生对知识的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

  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

  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

  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

  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

  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

  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

  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

  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

  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

  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

  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

  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

  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

  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

  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

  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

  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

  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

  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

  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

  57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

  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

  “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

  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

  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

  程游离于教学之外: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

  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

  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

  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

  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

  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

  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

  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

  次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

  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

  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

  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

  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

  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

  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

  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

  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

  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

  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

  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

  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41.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

  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

  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

  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

  58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

  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

  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

  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位学生

  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⑦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

  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

  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

  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

  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

  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

  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⑥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

  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

  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

  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

  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

  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

  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

  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

  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

  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

  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

  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

  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

  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

  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

  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

  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59第四节

  学习方式

  42.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

  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

  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

  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

  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

  9年或

  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

  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

  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

  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

  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

  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

  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

  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

  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

  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

  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

  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握,冷落

  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

  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

  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

  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

  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

  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

  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

  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

  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

  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60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

  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

  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

  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

  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

  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

  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

  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

  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

  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

  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

  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

  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

  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

  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

  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

  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

  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

  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

  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

  本次教学改革

  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

  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

  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

  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

  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

  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

  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

  全的独立。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

  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

  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

  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

  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

  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

  61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

  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

  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

  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

  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

  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

  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

  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

  对性。

  四、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

  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

  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

  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

  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

  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

  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

  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

  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

  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

  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

  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五、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

  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

  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

  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

  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

  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

  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

  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

  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

  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

  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

  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62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

  心理因素。

  显然,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

  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

  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

  63第五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44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

  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像的。因此,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也自然成为本次课程

  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

  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分数被绝对

  化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

  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膜拜,成为

  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

  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

  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

  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

  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规章

  制度的制约。但是学校管理不能因此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遗憾的是,目前

  不少学校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

  化评分和经济制裁,简直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的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

  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教师

  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

  主义。

  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

  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或权力主义,却与教育主

  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权力至上必然滋生和助长长

  官意志,从而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

  也因此没有了立足之地。与权力至上一脉相通的另一现象是权威主义,领导是权

  威,专家是权威,教科书是权威,教参是权威,祟尚权威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

  性和创造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

  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

  和摧残文化。从校长角度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思

  想和精神。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

  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管理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祟尚权力、不祟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

  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

  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

  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

  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

  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特别是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

  64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课程的推进完全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任何一

  所学校都应当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有所作为,努力办出特色。学校进行教

  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

  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

  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水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种崇尚学术、崇尚

  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

  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

  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

  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

  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

  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

  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

  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

  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

  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

  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

  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

  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

  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

  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

  是,我们必须知难而进!

  65第六节

  现代教学技术

  45.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

  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

  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都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

  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社会发展

  而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我们

  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应立足于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到教学技术更新对

  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历史意义。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

  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

  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的确,以个人电

  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

  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看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的物质支撑,就很难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

  学发展服务,就很难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人类技术进步的成果。从这种意义

  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

  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

  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基于这样的背景,《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

  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既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技术害怕论)的泥坑。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

  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

  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

  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

  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可以说,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

  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总之,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

  义。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

  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

  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66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

  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

  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握情况,更为关

  注学生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

  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

  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

  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同时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承

  功

  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教师的素质及其发展同样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

  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同样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时代的发展向课程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

  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

  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

  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

  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67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

  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

  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

  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

  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

  英国则在

  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

  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

  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

  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

  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

  同。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膜拜,使人盲

  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

  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

  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

  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涡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

  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

  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

  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

  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例如,在美国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

  中

  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

  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

  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

  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

  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

  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

  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

  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

  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

  状况。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

  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

  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

  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

  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

  的职责。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

  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

  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与此相比,成为评价

  主休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

  68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

  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

  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

  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

  “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

  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

  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

  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

  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

  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

  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

  的又一大特点。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

  么?

  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

  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

  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师

  评价的探索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

  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

  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

  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

  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

  69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对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为推动本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

  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

  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

  中实现的。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

  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

  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

  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

  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

  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

  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

  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

  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

  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脱钩。

  3.

  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

  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

  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

  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

  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

  疑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结合本次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要

  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实验启动、常规建设、观念转变、教学实施、学习评估以及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70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

  位,为此,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

  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

  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监控。

  四、考试的改革重点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

  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

  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

  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

  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

  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

  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

  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

  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

  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48.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

  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教育评价的问题,新

  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

  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

  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

  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

  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

  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

  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

  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

  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

  71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

  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许多课程实施

  者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建议,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

  价工作思路与评价制度”,也可将题目分解以后再进行讨论。对照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再分析讨论的结果。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

  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

  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再继续下一阶段的评价工作实施。

  就在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中,完成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此外,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事实上,不少实验区在素质教

  育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旧有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局限性,为此,部分

  实验区或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教育评价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仔细分析可以发

  现,其中一些做法自觉不自觉地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不谋而合。这就需

  要实验区有意识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思考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这种新旧工作的衔接,便于帮助一线教师和学校

  领导迅速找到改革工作的关键,加强认识,深化行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育评

  价改革的要求,不要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要善于对以往的工作进

  行总结,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二)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的精神和相互学习

  的精神,尤其前期实验阶段是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大胆实践转化为实际工

  作效益的过程,因此,缺乏成熟、完善、具有即行性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是正

  常的。但这种情况常常会给实验区的具体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各实验区

  发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学习

  借用“外脑”,打破固步自封的陋习,走出学校和地域的局限,主动和高校等科

  研机构接洽,寻求支持,同时广集信息,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和地区的经验。

  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寻找适合本实验区、本学校的工作突破

  口。

  (三)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

  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调,是一个逐步完

  善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教育评价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本次

  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备受各实验区的关注。因此,不少实验区难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如对评价改革现实环境的不满,或者强求面面俱到或“步到位的急功近利

  思想。为此,推进本次教育评价改革,首先要求各实验区建立“系统工程”“分

  层推进”的共识,其次建议各实验区尽快选择有效的工作突破口。通常,工作的突破口来源于:①前期工作经验;②最容易操作和见实效的方面;③热点问题或

  矛盾集中的方面等等。至于如何确定,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不

  72能脱离实验区和学校的发展现状。也因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选

  择了有效的工作突破口,该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引发教育评价工作的全面碰撞,产

  生教育评价工作整体的优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想等待所有条

  件成熟了再行动,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就已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

  要一方面抓紧学习,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正如发展性评价思想所倡导的,以发展

  为目的,勇创佳绩!

  73第二节

  学生评价

  49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

  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

  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

  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

  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

  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

  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

  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

  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步的探究与创

  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

  尊重并理解他人

  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

  进行合作等。

  (4)个件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

  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

  秀的个性品质。

  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各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

  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

  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

  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表

  5.1《人与自然》单元结束后的评价报告单

  74(引自

  《艺术课程标准》)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工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配合内容的性质与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那么相对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就应注重

  多样化,因此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

  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

  的状况,也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打破

  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

  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考试

  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注意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此外,需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

  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质性的评价方法才

  能落到实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

  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

  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常用的收集方法有:标准化考试、以成绩为基础的评

  75价、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访谈与调查等,同样强调量化与质

  性评价方法的结合。这些资料不仅应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被认为

  是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客观的资料档案,清晰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

  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一

  个分析报告。建议这一报告除了客观描述的部分,在评价的部分应采用激励性语

  言。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

  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

  价体系,应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

  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

  定改进计划。通常,改进计划中注意将学生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

  足的领域迁移,以促进其潜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此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全面发展”主要是针

  对以往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现象而提出的,尤其要摈弃学校或教师为

  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以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做法。“全面发

  展”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展和发现学

  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各课程目标中不仅包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

  展,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

  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推荐访问:党的教育方针内容54字 教育方针 内容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