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国外交孤立政策6篇

美国外交孤立政策6篇

时间:2023-08-20 12:4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1997年7月 第34卷第4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h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ul.199Vol.34No.4 试析美国传统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的发展及其在30年代外交中的运用张宗华    【内容摘要】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台为第一阶段,孤立主义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贸易;从《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到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孤立主义已演变成一股美国牌的绥靖主义思潮。30年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准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国内问题成堆,无暇顾及美洲以外的事务;孤立主义外交传统根深蒂固;欧洲事务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美国大财团与德国垄断资本的密切联系;美国人对参加一战的反思与批评;美国民众的和平主义心理等。孤立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和平愿望,但其主流代表着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纵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作用,并最终将美国也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关键词】美国 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 绥靖主义    【中图法分类号】K712.52  孤立主义是历史上美国统治阶级为发展经济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后来被视为金科玉律而代代相传,成为美国一再奉行的既能扩张又不损害自己利益的狡猾策略。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孤立于欧洲之外,却利用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谋求和增进自身利益,同时,加紧控制西半球,排除欧洲国家的侵扰。结果,美国从欧洲国家的冲突中坐收渔利,扩张了领土,发展了经济。到19世纪末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美国成为托拉斯化帝国主义国家,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与上一个世纪迥然不同,孤立主义受到冲击。1917年美国参战,表明美国已抛弃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推行扩张主义政策,收稿日期:1997-4-4孤立主义时代已告结束,但孤立主义阴魂不散,在20年代,特别是30年代,孤立主义又粉墨登场,以中立为主要形式的美国牌的绥靖主义成为新的历史背景之下孤立主义政策的变种。本文拟对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渊源、发展演变及其在20世纪30年代外交中的运用作一简述,揭示其政策的本质及后果。一、孤立主义的渊源及其演变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以防止卷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为其根本宗旨。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一开始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4国对它当然不利。第二,孤立主义从空间上讲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美国孤立主义思潮开始于何时?一般把华盛顿总统在1793年英法战争时发布的“中立宣言”和1796年9月华盛顿发表的著名《告别演说》中提出的外交原则作为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发端。在《告别演说》中,华盛顿提出美国应实行“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的外交政策原则,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告诫美国人:“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的中立外交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美国独立后的半个世纪内,国力弱小,最初人口不足500万,没有海军力量,经济上除负债外,还没有摆脱对欧洲的依附地位。独立之初,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列强还在威胁和钳制着这个年轻的共和国的独立活动。当时,联邦党和民主党在内政上争论很多,而在对外政策上不得不用依靠暂时结盟来维持国际均势,最终则又都要求摆脱结盟,前者想利用靠近英国来摆脱与法国的结盟,后者想借助于同法国的暂时同盟来摆脱对英国的依赖。1793年4月,华盛顿发布《中立宣言》,宣告解除美法同盟。1798年美法在海上不宣而战,1800年3月30日,美法同盟正式废除,标志美国在外交上已脱离“结盟”的苦境,美国不再受欧洲的支配了。1801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与美国传统外交政策——孤立主义——相一致的政策:和平、贸易,同一切国家真诚地友好,而不同任何国家缔结纠缠不清的条约。这个政策除了保持美国独立的意图之外,也有利用英法矛盾来达到自身在北美扩张领土、在海上积极开展贸易的目的。第二阶段,从1823年《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门罗主义”是华盛顿外交原则的继续和发展,“门罗主义”提出的不允许欧洲任何国家在西半球殖民或进行任何干涉的原则与华盛顿关于不卷入欧洲的野心和争夺的告诫相一致。此时,美国开始了“孤立”和“扩张”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即在“孤立主义”的旗帜下,积极开展对外扩张。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本国资本主义,不可能蛰居一隅之地,闭关自守,必然要面向世界,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组织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把西班牙逐出西半球,并在49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这样,孤立主义就成为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自从1796年发表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以来,美国的外交主要按此规定的目标努力,把华盛顿的告诫当作箴言和准则加以推崇和信奉。每当欧洲大国出现火并的时候,美国总要宣布中立,实行孤立主义的中立政策。从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珍珠港事件,华盛顿的遗训仍然起着他本人不曾料及的巨大作用,以致后来,二战以前参众两院每逢华盛顿诞辰(2月22日)都要诵读他的《告别演说》,以示纪念。但是,历史发展表现出美国的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每一次都不能贯彻初衷,终不免卷了进去,这几乎成为美国推行孤立主义中立政策的必然逻辑。从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孤立主义

  亚洲占有菲律宾,从而跨洋过海,开始脱出原始孤立主义的过程,即美西战争开始了美帝国主义的扩张时期,这时美国的扩张主义和孤立主义(对亚洲的扩张和对欧洲的孤立)成为对外政策的两个侧面。此时期,美国外交活动虽然越出了西半球的界限,但都十分谨慎地不与欧洲发生过分密切的政治关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威尔逊当天就发表中立声明。大战初期,美国以中立为目标,从眼前利益看,中立贸易能使美国牟取暴利,从长远利益看,美国可利用中立地位保存和发展实力,取得对列强的经济优势,有利于争夺战后市场,此外,中立国的身份可使美国作壁上观,同交战双方搞政治贸易,纵横捭阖,进退自如。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使美国能隔岸观火,美国人也许要感谢上帝,大西洋使得他们可以旁观令人震惊的欧洲战争,但中立不是美国的目的,而是掩盖战争准备的一种缓兵之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按照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德国时时表现出染指拉丁美洲、向门罗主义挑战的意图,怎能不使得美国恼羞成怒。另外,老谋深算的英法领导人利用美国在经济上的贪欲,利用英国掌握的制海权,早把美国人绑在协约国的战车上了,可见,美国卷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已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在中立的幌子下,美国成为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的帮凶。的纵容下,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的年代。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民主国家”,在东西方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的年代里,在国际舞台上却未能发挥它应起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却在“不承认,不干涉,中立”的旗帜下,推行对欧亚法西斯纵容的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整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情绪甚嚣尘上,基本上左右了美国舆论,孤立派竟然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中立法”,成为美国政府不得不遵守的外交政策准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第一,1929年秋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袭击之惨重都是空前的,美国在1929-1933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62%,倒退到1905-1906年的水平。农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价格暴跌。对外贸易缩减了70%,1933年春,失业人数达1700万人,32000家大商店倒闭,48个州中有47个州的各种银行停业,整个金融机构濒于瘫痪,这是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所以美国统治集团首先着眼于解决美国的自身问题,尽快使经济复兴,保护和扩大垄断资本,稳定民心。胡佛政府时期和罗斯福第一任期,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无暇他顾,也不愿与闻美洲以外事务。第二,反对介入欧洲事务或欧洲纷争的“孤立派”,支持罗斯福新政,在1937年以前,罗斯福总统对他们持妥协态度。所谓“不介入”欧洲事务的主张也是美国党派之间、地区之间和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反映。在美国国会内孤立派堡垒是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保守派组成的,就地区而言,孤立主义顽固势力主要在中西部和西部,代表农业资本家和新兴工业资本家的利益,致力于开拓新市场,向拉美、亚太地区扩张,反对实力雄厚的与欧洲关系密切二、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盛行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政治和经济从20年代的“稳定”与“繁荣”进入动荡和危机萧条的年代,是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家在英、法、美推行的“不干涉、中立的”绥靖政策5的东部大财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这里反映了美英之间的矛盾。第三,整个20年代,美国与欧洲各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战债与赔款问题搅得不可开交,为解决此问题曾制定了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但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金融崩溃,无力偿还战争赔款。1931年6月8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亲自写信请求胡佛总统予以援助。6月21日,胡佛总统提出延期付款一年的建议,得到英国和德国的支持。但欧洲各国为财政金融危机所困扰,原战败国无力支付赔款而赖债,欠美国战债的欧洲国家(除芬兰外)也拖赖不还。这种情况,引起了美国人的不满,人们从战债偿付问题上得到教训,美国不应将自己捆在欧洲战车上。第四,孤立主义也符合与德国垄断资本有密切联系的美国大财团的愿望。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资本大量涌入欧洲,大部分集中在德国。如汽车大王在国外的投资,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德国,为此,亨利?福特还获得了纳粹政府的荣誉勋章,嘉奖他为德国经济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石油大王也不甘落后,仅1938年,就向德国提供石油总值达3400万美元,使美国一度成为德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1924-1926年美国给予德国的各种贷款总额达5.8亿美元,占各国对德国贷款总额的65%以上,美国垄断资本成为德国许多重要企业的最大股东之一,其中包括21家银行和103家最大的工业企业??。总之,在德国经济复兴的过程中,美德两国垄断资本结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所以当德国在欧洲崛起,美国垄断财团为维护其投资利益,主张孤立,反对援助英法。为了继续发展与德国的经济合作,他们言孤立主义之名,行亲法西斯主义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摩根财团和拉蒙财团极力怂恿孤立派,拥护“中立政策”,以便在双方打得精疲力竭时,出面收拾残局。杜邦公司则与德国的化学工业、染料大王法本公司约定,不把任何专利让给英国,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国的法本公司又签定了秘密瓜分世界市场的海牙协定。第五,20年代末期,美国知识界——作家和历史学家中出现了一股追究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潮流,为孤立主义思想情绪在全社会的蔓延推波助澜。随着一些国家外交档案的公布,美国某些历史学家修正了过去认为德国是战争祸首的看法,认为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是不公正的,美国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受骗上当。于是,揭露军火贸易的小说、电影和历史著述随之风靡起来,广为流传的有《到战争之路》、《死亡商人》、《铁、血和利润》。从而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着一种思想情绪:一战结束后没有带来和平,也没有为民主保险,英国人的鄙劣宣传和美国银行家、军火商人追求利润使美国参战,美国用生命拯救民主却换来了“夏洛克大叔”的称号,欧洲各国欠债不还,所以,再也不能通过错误的理想主义把美国引入欧洲战争。另外,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因为一些欧洲国家要赖掉一战时欠下的美国战债,引起了美国国会对战时军火贸易的调查。领导这项调查工作的是属于美国中西部财团的北达科他州的参议员杰拉尔德?纳伊,纳伊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东部财团为谋取巨大的战争利润使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就是这些军火商、银行家搞的鬼。这样,在人民群众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卷入欧洲事务和反对战争的情绪。纳伊调查报告是煽动国民孤立主义情绪的引火器,而1934年《约翰逊法》的通过,则把孤立主义思想情绪用立法手段肯定下来,成为中立法案出笼的前奏。第六,孤立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美国广大民众的和平主义心理。空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人的普遍恐惧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使美国人民产生了强烈51的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情绪。人们的注意力在国内问题上,他们关心经济复兴,关心就业,“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吧!假如世界将变成一片废墟,或仇恨与苦难的荒漠,那我们大家则该更坚定地防御和维护我们自己这块??自由的绿洲”。这种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之大,以致一战后历届美国总统竞选都必须考虑这种因素,向民众保证不卷入下一次战争,不把选民的孩子送到国外作战。这样,“1939年有孤立主义情绪已不再仅限于德国血统的或者德国出生的美国人,也不仅限于爱好德国音乐和崇拜德国科学和工业的人或者那些纯粹的和平主义者了,它成了全体美国人的??想法”。这种和平主义思想成为孤立主义的需要美国的武器援助,但这恰恰是中立法所禁止的,而意大利十分短缺的战略物资——石油,美国的中立法则不加限制。在埃塞俄比亚战争发生后的几个月内,美国运往意大利的石油迅速增加。一个国联会员国意大利向另一个会员国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战争,是对国联这个维护世界和平组织的蔑视和挑战,世界舆论强烈谴责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向国联发出呼吁,要求严惩意大利。慑于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国联才被迫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通过了对意大利实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禁运措施,这主要是针对美国。因为美国生产的石油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0%以上,美国实行中立法只禁运武器而不包括石油,假如国联会员国对意大利禁止出口石油,意大利则可以从美国得到弥补。这样一来,美国处境十分尴尬,必须表态。11月15日赫尔国务卿发表了所谓“道义禁运”声明:美国政府不同意向交战国出口战略原料,特别是石油、铜、卡车、拖拉机、废铁和钢等为战争目的而出口的战略物资,其数额超过平时贸易额者,均与政府政策及中立法的精神相抵触。所谓“道义禁运”纯属冠冕堂皇的空话,其实毫无作用,1935年《纽约时报》报道:“一队队的货船和油船,载着棉花和石??油驶离墨西哥港的港口前往意大利。”据统社会基础,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把和平主义融于孤立主义之中,使孤立主义思潮更加激荡。三、以中立为旗号的孤立主义绥靖政策的实施

  1929年秋天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宣告了繁荣与稳定的20年代的终结和经济萧条、政治动荡及暴力侵略的30年代的来临,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与和平,成为30年代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九?一八”事变,美国抛出不承认主义,揭开了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的帷幕。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兵分三路向埃塞俄比亚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10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中立宣言,宣布对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交战双方施用中立法案,禁运武器。众所周知,意大利是帝国主义国家,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国家,它早已做好战争准备,它所需要的武器如果不能从美国直接进口,还可以通过第三者购进武器。埃塞俄比亚是个落后的封建制小国,它的军队急需用现代武器装备,以抵抗侵略者,所以,52计,整个1935年,美国输往意大利的石油较1934年几乎增加了两倍,共达472000吨,对意属非洲殖民地美国在一年供应的石油竟增加了148倍。正如赫尔所说:“公开谴责侵略者的,是国联,而不是美国;力图援助埃塞俄比亚的,是国联,而不是美国;力图对意大利的输入实施禁运的,是国联,而不是美??国。”一语道破了美国“中立”的实质。其结果,美国不仅听任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而且把意大利也输给了德国。德意两国从此靠拢,开始了更加放肆的侵略扩张活动。1936年7月,以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法

  西斯军官发动了反对共和国的武装叛乱,英法绥靖政府成立“不干涉委员会”,禁止向西班牙输送武器和军用物资,而美国的罗斯福政府甚至比英法态度还坚决,1937年1月6日,罗斯福政府通过了专门对西班牙的联合决议案,禁止向西班牙交战双方供应武器,对合法的西班牙共和国禁运武器,使西班牙政府既得不到原来的订货,又失去购买美国武器的权利,得不到必要的国际援助,而佛朗哥叛军却能从德意那里购买到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这是对法西斯侵略者和西班牙叛军明目张胆的姑息纵容和支持,最终加速了欧洲战争的到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当时的英法正全力应付德意在欧洲的扩张,无形中将美国推到了与日本对抗的前沿。但此时美国也无意在远东阻止日本咄咄逼人的扩张,美国只以“中立”面目出现,在不危及与日本友好关系的范围内,支持中国抵抗,限制日本侵略。当时,在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日本的侵略同样采取了绥靖政策。而美国视日本的侵略仅为“日中之间的武装冲突”而“不想评判争端的是非,我们呼吁各方??不要诉诸战争”。这种不分是非、不能制裁的绥靖逻辑,放纵了日本侵略。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断发展美日间的贸易往来。从1937-1939年,美国对日本输出总额为7.41亿美元,占其对亚洲输出额的46%以上,占总输出额的8%以上。其中军用物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1937年为58%,1938年为76%,??1939年为86%??。这样,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输出对象。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绥靖”,使日本有可能进行长期的全面侵华战争,甚至为发动太平洋战争准备了物资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宣告了美国孤立主义的破产。正如贝利所说:“炸沉珍珠港美国军舰的水雷也炸沉了美国第一主义——孤立????主义。”四、30年代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结果  绥靖政策是西方民主国家面临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妥协退让、姑息迁就的政策。从孤立主义政策实施结果看,它是美国牌绥靖的罪魁。美国式绥靖与张伯伦的慕尼黑绥靖略有不同。慕尼黑绥靖是直接向法西斯妥协,拱手出卖第三国利益。而美国却是在遵守国际法、保持中立的旗帜下进行的。这种绥靖政策,从表面上看,是美国政府出面执行的,而真正罪魁却是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首先,孤立主义是美国拒绝国际合作政策的始作俑者。孤立主义在30年代就否定了参加国联法案。30年代在孤立主义思潮影响下,美国政府又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拒绝承担国际义务,并否定了罗斯福的参加国际法案的提案。由于处于国联之外,一旦涉及与欧洲国家有关系的问题必受孤立主义的掣肘。美国由于受孤立主义影响产生的这种不合作态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国际间的合作泼了冷水。其次,孤立主义中立政策在实践上起到了助纣为虐、帮助法西斯侵略的作用。中立原则是孤立主义的传统观念,也是30年代孤立主义的安身之本。理论上,他们宣扬战争恐怖论、参战民主崩溃论和美洲堡垒论,在实践上,他们制定战债拖欠法,煽动仇英情绪,进行军火贸易调查,揭露卷入一次大战的根源,导致了一系列中立法的出现。美国的中立法与张伯伦的慕尼黑绥靖二者尽管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实际结果却相差无几,慕尼黑协议直接出卖了捷克,美国中立法则间接葬送了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在远东,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绥靖”大大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后,孤立主义追随慕尼黑绥靖道路,鼓53吹向法西斯妥协,孤立派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慕尼黑绥靖主义的鼓吹者。如对于慕尼黑协定,美国驻英大使肯尼迪就和张伯伦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希特勒的要求并非完全无理,可以与其达成妥协。许多孤立主义的头面人物诸如林白、纳甲、克拉克、惠勒、沃什等人在珍珠港事件前都坚持同纳粹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孤立主义的绥靖言行受到纳粹德国的格外青睐。德国驻美大使迪克霍夫向纳粹政府报告说,美国孤立主义者的活动应得到第三帝国的欢迎。德驻美武官称:林白等人的行动就是对第三帝国的效率最高、价值最大的宣传。他们还曾打算同美国孤立主义者搞一笔交易。综上所述,美国的孤立主义是反映美国外交史上一股代表美国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思潮,它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实力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适应自由和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需要应运而变。它在早期表现为捍卫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摆脱与欧洲联盟的外交政策主张,从19世纪以后直至一战后的20年代,变为美国扩张的遮羞布。在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虽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和平愿望,但其主流代表者在法西斯瘟疫蔓延之际,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成为西方绥靖主义的帮凶。正如小赛西尔?克雷伯指出:“美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孤立主义是首尾一贯的、内部协调一致的对外政策原则所组成的,相反,孤立主义的确切内容,一向是历代各不相同,即使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个理论的两派支持者也不大可????能给它确定一个定义。”中立法是孤立主义的产物,是绥靖政策的变种,纵容侵略,危害和平,不仅无助于美国避免战争,而且严重损害了美国切身利益,最后连美国自己也落入战争的深渊。???? 〔美〕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卷第2分册第632-633页。?? 李植木丹等《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安德列耶夫《美国资本输出》,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2页。??

  〔美〕卢滕伯格《罗斯福与新政》,1965年英文版,第197页。?? 〔美〕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0页。?? 〔苏〕谢沃斯季扬诺夫《美国现代史纲》上册,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4页。?? 〔美〕科德尔?赫尔《回忆录》,纽约1948年英文版,第1卷第439页。?? 冉隆勃、王振华《当代英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3-614页。?? 托马斯?贝利《??美国人民外交史》,梅瑞狄斯出版公司,纽约1964年版,第701页。?? 〔??美〕小赛尔西尔?克雷伯《政策的制定者和批评者,美国对外政策中相互冲突的理论》,1976年纽约版,第281页。  作者 张宗华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兰州 730070(责任编辑  胡小鹏/校对  古跃 贺平)54

篇二: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

  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

  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在《告别词》中他指出:“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我们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谲风雨是不明智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地向美国挑衅。美国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系统地阐述了孤立主义基本准则,美国国父的这番肺腑之言反映出了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孤立主义情绪,其重要性在于把传统的孤立思想第一次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定了美国未来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从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是否卷入问题上,华盛顿的遗训起着他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作用。任何时候国会在辩论外交政策时华盛顿的“幽灵”就出来主宰辩论。许多年来被美国外交家奉为圭臬,成为主张孤立者射向那些要求跨洋干涉者的一支利箭。

  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准则,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的外交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是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尽管自华盛顿提出著名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更具进取性、进攻性和扩张性,但其不介入欧洲事务,不与他国结盟的孤立主义宗旨却完全没有改变。

  当然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绝不是闭关锁国,美国的政治孤立空间从来不是北美十三州的疆界,而是把欧洲与美洲两大陆隔开的大西洋,整个美洲应该囊括到其孤立主义范围,把美国与欧洲分离开来既符合国内的传统情绪获得民众的支持,又可使欧洲国家难以问罪吞下浩淼大洋带来的这颗苦果。因此当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时,其核心是美国不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欧洲不要干涉美洲的事务。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并不是把自己完全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美国从来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在经济上依然积极发展与外部的关系,寻求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国外市场,为美国最终能与欧洲国家正面抗衡奠定物质基础,国会内的孤立主义领袖威廉•博拉也曾经解释说:“在贸易和商业方面,我们从来不是孤立主义者。很遗憾在金融问题上我们从来和将永远不会是孤立主义者。”其实美国一直是个目光注视全球的国家,孤立主义基本上没有阻止美国的向外发展。相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促进了这种发展。在时机成熟时美国也毫不犹豫地向外扩张。

  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不再是国力弱小而是羽翼丰满的国家。其目光开始从美洲转向大洋之外,许多政治家发出了摆脱孤立的强烈呼声,主张进行海外扩张的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上风,孤立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威尔逊就任总统后也试图对孤立主义奉为经典的华盛顿《告别词》做出解释,他断言国父的意思是:“我要你们自我训练,静静等待,直到你们成长为好样的,直到你们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顶住外国的竞争……那么你们将准备参与世界事务……我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牵涉整个世界的事情我们都不能袖手旁观。”但是孤立主义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一股主要思潮,民众的意识还未从孤立状态中清醒过来,美国的外交政策终究没有摆脱孤立主义的影响,以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推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的中立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举国上下正在为消除工业化、城市

  化和垄断化所带来的巨大弊端而专注于推进广泛、深刻的进步主义改革。执政才一年半的民主党人威尔逊政府在外交方面缺乏经验(此前16年一直是共和党人执政)相对地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决策。由于长期受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人民在战争爆发前对欧洲的内部纷争并不关心,对欧战的爆发美国人颇觉有些突然,因为他们对于战前欧洲时局即使不是一无所知也是知之甚少。

  战争爆发后,美国赶忙强调它与欧洲大陆的不同,宣称无意介入欧洲战端。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始终是美国人不愿卷入欧洲争端的因素之一。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相距甚远。在他们看来有了大西洋的阻隔,美国就可以避免欧洲战祸的侵扰。威尔逊政府在最初发表的关于外交政策的几个声明中都正式认可了当时全国上下一致的态度。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正式发表中立宣言,8月19日他又发表讲话呼吁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不偏不倚。”“谨防那种对中立的最深邃、最巧妙、最根本的破坏,这种破坏可能源于他们所属的民族,也可能出于过激偏袒。在这些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我们既要在行动上也要在思想上不偏不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之所以实行中立政策是有着复杂的国内外背景的。

  (1)美国建国以来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欧洲任何国家结盟的孤立主义外交历来是个传统,容易为国会和人民所接受。而且在1916年的大选中,威尔逊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再次当选总统,因此“中立”成为他争取舆论的有力武器。

  (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复杂,特别是有许多不是出生在美国的新移民。这些新移民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以及思想意识上都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和爱尔兰的移民支持同盟国希望协约国失败,而数量上更多的英国和法国等协约国移民在感情上更倾向于协约国,自然希望同盟国失败。同时美国也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美国人思想本来就复杂,战争更使美国人思想分化。所以威尔逊总统要想用一个统一的政策把美国人复杂的思想调和起来,除了中立政策别无他法,只有中立才能避免美国社会内部混乱防止对立。而且美国人虽然对欧洲参战国家在感情、道义等方面有不同倾向,但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希望美国保持孤立主义传统,避免卷入战争。

  (3)美国与两大对立集团之间均存在矛盾,在大战爆发之初美国认为,交战国的任何一方的胜利对美国都不利。1914年8月22日威尔逊的心腹顾问豪斯就致信总统说:“……依我所见,最可悲的一点是,战争看不出有任何好的结果。如果协约国战胜,那主要就是说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而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是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不言而喻的专制……”威尔逊政府在1917年年初提出交战双方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口号以最高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预战争,从而左右国际局势,获得巨大利益,这构成了战争初期美国实行中立的重要因素。

  (4)美国可以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大做生意,扩大贸易市场和经济实力,中立宣言发表后美国政府便鼓励大企业、大商人以供应战争物资方式向交战双方

  提供借贷。摩根公司实际上成为协约国在美国的金融代理人,大战初期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到1917年美国的外贸顺差达35亿美元以上,从1914年到1917年军火出口从600万美元增加到8亿多美元;化学产品、染料、药材等产品的出口由2200万美元增加到1.81亿美元;钢铁的出口从2.51亿美元增加到11亿美元以上;肉类出口由1.43亿美元增至3.53亿美元;小麦和面粉的出口由8800万美元增加到3亿美元。美国垄断通过贩卖军火大发横财,仅1916年摩根的钢铁公司就获利2715亿美元,伯利恒钢铁公司该年度利润为5790万美元,制造炸药和其他化学品的杜邦公司获利8210万美元。据统计,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1700人。正是美国的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美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所实行动中立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中立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美国人包括威尔逊在内的政府官员们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中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美国人忠诚于他们不同的祖国。所以甚至在交战国的宣传机器在美国开动之前,绝大多数美国人已经立即同情协约国,英裔美国人赞成西欧协约国。英美两国语言相似更使美国人对英国产生广泛的同情。威尔逊本人怀有某种亲英情绪。他认为德国的胜利会构成对法治的打击。而且威尔逊的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和罗伯特•兰辛,以及美国驻伦敦大使沃尔特•海因斯、佩奇都是热心的亲英分子。被英国宣传所夸大的德国战争行动也破坏了中立,德国人在美国人看来是旧世界可怕的黩武精神和征兵制度的象征。德国也是一个暴发起来的国家,一个虎视眈眈地觊觎帝国主义掠夺物的迟到者,似乎要染指连英国人也承认是美国内湖的加勒比海。德国还是美国在拉美扩张的强劲对手,1913年拉美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但德国的比例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在几乎所有的中南美洲国家中都有德国人控制的贸易公司在活动。迄1914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为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直逼美国。德国后来的潜艇战尤其是1915年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后,美国对德国的印象更糟,深深影响了美国的中立地位。

  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其在中立政策实施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欧战爆发后由于英国掌握着海上优势,对德国及同盟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虽然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希望同交战双方都做生意,但实际上美国在参战前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同协约国进行的,与同盟国的贸易额则大幅度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战争前期的与交战双方的贸易明显是倾向于协约国,美国与协约国的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德国人惊恐不已,他们知道美国已经成为协约国从事战争的兵工厂,是有违中立原则的,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的。

  3结

  论

  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制定和实行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在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出发,在外交上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虽然具有非中立特征,但通过实行中立美

  国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迎合了美国国内包括孤立主义者在内的大多数美国人的利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最终为美国走向世界大国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王加丰,周旭东.美国历史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志森,王春来.美国通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M].北京:人民出版社.

  [4]亨利•康马杰.美国历史文献[M].新泽西:西蒙与舒斯特公司,1988.

  [5]何维保,金蕾,等.美国的非常时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王铁崖.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史资料选刊:近代史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祖波克.美国史略1877—1918(中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1959.

  [9][美]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0]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三: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孤立主义;演变;影响

  一

  美国孤立主义的内涵

  孤立主义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以及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封闭状态。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它并没有关闭经济贸易,而是减少美国在当时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当时脆弱的国家政权。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像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美国民众摆脱战乱的意识形态。

  二

  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

  美国在建国之初,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孤立外交的政策。孤立主义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告诫国人切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纷争,不受国际环境干扰独自处理美国自身的事务。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看似是自我封闭,断绝与其他国家来往。实际上,这是针对欧洲国家的一种中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这就为美国早期走上孤立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一)地理位置引起的“天然孤立”

  打开世界地图,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洲,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美国与亚洲之间隔着太平洋,与欧洲、非洲之间隔着大西洋,这种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满足了孤立主义的地利要求。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上交通极其落后,任何一個国家想要进行远洋航行都是极度困难的。这样,无论是美国想要走出国门,或者说其他国家想要和美国建立联系或者战争侵略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孕育。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气候特别适合生产,对于欧洲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一片乐土。亨利·基辛格说:“自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也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孤岛。”[1]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2]

  (二)综合国力不足,无力对外扩张

  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榨和剥削,美国国家实力虚弱。同时,为了独立而发起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独立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也让美国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国家整体实力和英法相差甚大,根本无法和英法相匹敌,只好将利益让给英法列强。在国际关系中,弱国一向没有话语权,精通生存之道的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少同外国发生政治上的牵连”、“避免同任何国家结成长久联盟”、“少承担了国际责任,也避免了被牺牲”等一系列倡议,用一种自我孤立的外交政策来减少国家可能遭受的危险。

  (三)历史原因促进了孤立主义的形成

  美国外交政策的推行有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欧洲宗教与北美洲当地清教势力冲突不断,清教教徒最初都受到过其他教派的欺负和压迫,导致清教孤立排他情绪的不断积累。清教内部势力之间也存在明争暗斗,各自为政,也从某些程度成为孤立主义政策施行的推手。另一方面,美国在独立之前,很多地区经受了长期的高压政策,大量受到政治、宗教迫害的移民来到美国。这些人对于英国这个旧大陆母国是充满痛恨和厌恶的。另外,英国殖民期间,连年征战,不可避免的波及到美洲殖民地。美洲人民对于战乱深恶痛绝,从而在心理上,刻意疏远与旧大陆国家和统治者的关系,加深了“孤立主义”情绪。这种情绪,代代相传,衍生扩大,逐渐成为美洲人民共同的观念意识。除此之外,因为美国建国时间短,没有历史包袱,外交政策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敢于探索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孤立主义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三

  美国孤立主义的演变过程

  美国孤立主义萌芽始于建国之前,之后渐进发展并逐步走向鼎盛,然后又波动反复趋于式微,至珍珠港事件后彻底消亡。

  (一)萌芽时期:北美移民时期到建国初期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早在由欧洲移民美洲时就埋下种子。一方面是欧洲以英法为代表的殖民者,通过野蛮的杀戮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将美国(更准确的说,当时美国尚未成立,应当称作北美洲)大片土地化为英国殖民地,当地居民可谓苦不堪言,对欧洲殖民者充满仇恨和逃避心理。另一方面,欧洲一些在国内受到统治阶级压迫、迫害的移民,想要躲避旧大陆。这些人,大部分充满对旧大陆的不满和畏惧,在内心中深处,存在着一种独立情结。其中,以美洲殖民区清教教徒的情绪最为强烈,他们认为欧洲是美洲动乱的元凶,是一切罪行的源泉。

  早期孤立主义萌芽,从根本上说,不能称作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可以认为是孤立主义政策的种子,这颗种子的慢慢萌芽,才有了后面的孤立主义“参天大树”。

  (二)初步发展:从建国到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如果说独立战争前是美国孤立主义的萌芽时期,那么从建国后的“中立宣言”到1796年华盛顿发表的《告别演说》可以划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

  美国独立初期,因经历长期战乱影响,无心关注国际事务。1793年4月,欧洲两大帝国英国和法国发动战争,英法两国均希望将美国拉入战争的泥潭,作为自己一方的力量。美国总统华盛顿清醒的意识到战争对于根基未稳的美国有多大的冲击。“英国既已开战,我国政府宜于努力严守中立,千方百计防止我国公民把我们卷入旋涡,站在其中任何一方。”[3]美国政府严禁民众帮助交战中的任何一方,尽量避免卷入英法战争的泥潭。虽然英法两国对美国的政策多有不满,但迫于战争形势,也无法对美国有任何强硬的手段。至此,美国中立外交的政策

  初步成型。

  华盛顿在结束总统任期时,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告别演说》告诫美国民众要消除对欧洲国家的偏见,正常进行经济往来。但是,不与任何国家建立长久的同盟或者依赖关系,防止卷入盟友与其他列强之间的战争。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在给美国民众传达一种思想,美国的任何行为,都是为自身的利益而实施的。美国不会也不可能为了所谓的盟友而忘了自身的安危。这种思想对于美国民众而言,是正合心意的。这种思想,对美国以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孤立主义在曲折中走向鼎盛

  美国经过几代总统的发展,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已经进入一种正常发展状态。到了杰斐逊总统时代,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甚至于产生了过激的孤立主义政策,例如,杰斐逊总统在英法两国爆发军事冲突之时,先后两次颁布封港令,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与欧洲大陆划清界限,短时间内,对美国并没有太大影响。然而,这种彻底的孤立让美国的外贸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美国的领导人很快意识到过激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应当利用欧洲战乱,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发展本国实力。

  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提升,美国逐渐有了和欧洲国家叫嚣的底气。到门罗总统时代,发布了《门罗宣言》,旨在进一步阻止欧洲国家对美洲事物的干预。宣言称:“今后欧洲任何大国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4]《门罗宣言》可以说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在这之后,美国不仅发展自身的经济、军事实力,还具有了在美洲扩张和发展霸主地位的可能性。美国趁英国深陷战争之机将势力范围渗透到拉丁美洲腹地。《门罗宣言》是美国在力量不够充足时的权宜之计,借以将欧洲列强阻挡在美洲之外。

  罗斯福总统时代,美国的孤立主义又向前走了一步,不仅抵制欧洲对美洲的干预,还通过《罗斯福推论》进一步加强美国在美洲的话語权,甚至意图称霸美洲。早在1902年,威尔逊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就宣称:“一个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时代,情况似乎是,我们必须领导世界。”[5]1913年,威尔逊继任美国总统,对于前辈提出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提出新的解释和挑战。威尔逊认为,先辈制定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属于羽翼未丰时的一种休养生息政策,其实质是等待时机,待国力强盛之时,厉兵秣马,与欧洲列强再一争高下,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扩大国际影响力,争夺权益。美国通过一战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但是,战争也给美国带来了灾难。美国孤立主义的支持派开始反对威尔逊的外交主张。步入二十世纪,国际环境愈发复杂,1935年8月,在支持者的倡议下,美国国会提出了对武器限制运输的《中立法》。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步入鼎盛时期。

  (四)二次世界大战使孤立主义日趋衰落与消亡

  在二战伊始,美国的独立主义者仍试图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惨痛教训则

  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主义者的幻想。到了杜鲁门时代,杜鲁门重新整合威尔逊总统的外交政策,并竭力扩大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苏联迅速崛起,欧洲资本经受前所未有的挑衅。为了遏制苏联的崛起,美国迅速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与英法等国家商议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同盟、扩张和霸权代替原来的孤立外交政策。至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彻底消亡。

  四

  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

  由于美国的独立,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再有任何优势。1790年美国全部出口的几乎一半输往英国,而90%的美国进口货来自英国,美国对外贸易的3/4仍然是同英国进行的。[6]所以,若是不能完善处理英美之间的关系,美国的贸易就要陷入崩溃的地步。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恰好帮助美国获得一定的谈判筹码。英国担心美国与敌对强国法国形成联盟,于是与美国签订“杰伊条约”,美国获得与部分英属地区对外贸易优惠的便利,满足了经济、军事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同时,随着英国从西北部地区撤军,美国重新获得了很大一部分领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崛起。民族工业“启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巨轮。”[7]

  同样,忌惮美国与敌国形成同盟的还有法国。当看到美国保持中立,不帮助任意一方,再加上法国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法国以5000万法郎将路易斯安那州出售给美国。这对美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路易斯安那州是当时美国领土的两倍,盛产粮食,燃料充足,这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材料,从此,美国的发展进入一种高速的、安定的发展形态。

  综上所述,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这也是美国当时国情的真实反映。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在美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间经历几代领导人不同的解读和发挥,是美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给美国这个刚建立的国家更多的发展机会,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空间,促进美国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常冬为.美国档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3]华盛顿·欧文.华盛顿时代[M].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李庆余.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DavidLawrence.TheTrueStoryofWoodrowWilson,NewYork,GeorgeH.DoranCompany.

  [6]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李庆余,周桂银.美国现代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张怡然(1991-),女,河南省洛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篇四: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奉行的、一种避免涉足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反对欧洲干涉美国事务,并不与任何欧洲列强结盟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从其一诞生便具有多方面的两重性: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的实际需要,也是美国为谋取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外政策的最优选择;它既是一种被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策略和工具;它既有躲避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防止战争引火烧身、维护国家独立与自强为消极防御的一面,也有独霸美洲、不容他人染指的积极进攻的一面。

  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它当然不利;第二,从空间上讲,孤立主义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演变。

  史学界一般把华盛顿总统在1793年英法战争时发布的”中立宣言”,以及1796年9月他发表的著名《告别演说》中提出的外交原则作为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发端。

  从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

  第二阶段,从1823年《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已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在中立的幌子下,美国成为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的帮凶。

  美国实行孤立主义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埋葬了孤立主义,跃然登上领导世界的政治舞台,欧洲中心格局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格局。

  在实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同时,美国在外交实践中还实行干涉主义,二者并行交替。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继续维持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坚持单边主义,拒绝多边的国际合作。在此时期内,美国参议院两度否决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8月通过一项全面反

  映孤立主义原则的中立法,禁止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并禁止用美国船只运送此种货物。甚至在经济政策上,美国政府也拒绝通过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来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坚持推行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决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才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之下逐渐发生变化,以致最终转向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彻底打败法西斯,确立维持战后世界和平国际机制的多边”国际主义”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孤立主义原则被否定,”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美国外交政策的多边主义时代产生了。战后美国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为:通过维持西方联盟,在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协调与盟国乃至与非盟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强调通过建立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事务。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强调国际多边合作的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而战后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在国际经济领域,美国一反过去的单边主义,竭力推行多边合作,在1944年建立起稳定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至今仍在运作,虽然该体系已于1973年宣告终结。1948年在美国的鼓动与努力之下,以多边主义为基础,主张国际经济合作,大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宣告成立(1995年该总协定为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即便在冷战中,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虽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以孤立主义为基础的单边主义却依然不时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首先,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虽然十分强调多边合作的作用,并且主动建立起一系列多边合作的机制,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美国却仅仅只是将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实现自身霸权的工具。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利用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赴朝作战,其实质完全是为了美国自身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而并非为实现联合国这一多边国际合作组织的崇高目标--维护世界和平。其次,美国在冷战中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将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放在一边,肆意地单边行动,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宁。如为了全面遏止共产主义,美国不惜在60年代单枪匹马地发动越南战争,以致不仅造成冷战中的又一场热战,而且与自己的盟国间的多边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再次,即使在经济领域,虽然美国是战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倡导者,但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通过运用国内的立法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两个贸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单边保护主义色彩,如1988年的《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要求美国总统对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单方面的报复,对违反”美国知识产权”的国家采取单边的制裁行动等。

  实际上,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时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十年。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题。美国因冷战的骤然结束而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面对失去了对手苏联威胁的全新国际环境,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其中尤其是后者,坚持通过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来确立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世界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强调国际制度、国际法在

  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坚持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领域内通过美国的领导实行多边合作,推动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倡导人权和积极参与多边的人道主义援助与人道主义干预,促进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等成为该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应当承认,1991年美国通过联合国授权成功地率领联军将科威特从伊拉克的军事占领之下解放出来;1995年在美国的主持下,通过代顿协议和北约组织的介入解决了波黑多年的战乱;1997年美国在保护全球环境,遏制地球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以及2000年克林顿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戴维营举行和平会谈等都是美国多边主义外交的成果。然而,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因2001年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而嘎然而止。

篇五: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国在1893年控制夏威夷群岛后,便积极策划夺取?牌殖民主义者中较弱的西班?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这两个地?都对美国具有重?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1895年,古巴?民掀起了反对西班?殖民统治的起义;1896年,菲律宾也爆发了?命。美国利?这?时机,以军舰“缅因号”在哈?那突然爆炸为借?,于1898年4?对西班?宣战。西班?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军队,?部分被古、菲起义者所牵制。美国趁此有利形势,以其海军有事击败了西班?舰队。同年12?,双?签订《巴黎和约》,美国夺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战后迅速完成了吞并夏威夷群岛的法律?续。美西战争是美国同西班?殖民者重新?分世界进?的第?次殖民主义战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个战略步骤。美西战争后,美国进?步加强了对拉丁美洲和远东的扩张。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个这样军事?量的崛起,使美国陷?了远东的复杂问题,也使敢于与美国军事?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的参与世界事务。2.门户开放美国是?个后起的国家,军事?量还很薄弱,虽然战胜了西班?这个衰落的?殖民主义国家,但毕竟还不是其他?国的对?,不能凭借武?来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格?。且当时美国国内开展了蓬蓬勃勃的反战运动,抨击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使美国占有菲律宾的和约在国内和议会中也遭到强烈反对。麦?莱政府既要遵照垄断资产阶级的意旨,积极保护美国在华的利益,采取果断的步骤争夺中国和亚洲的霸权;?要谨慎从事,掩饰侵略??,避免反帝国主义运动的攻击,使得麦?莱能蝉联下届总统职位。门户开放政策就是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制定出来的。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门户开放即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涉;各国货物?律按中国政府现?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的“势?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于本国的费?。3.1776年条约计划※《1776年条约计划》由亚当斯起草的殖民地同外国(主要是法国)谈判缔约的?个“条约范本”,?陆会议于1776年9?17?通过。该计划提出不建?任何政治联系,不建?任何军事联系,只建?商业联系。规定缔约任何??保证允许对?商船进?本国港?进?贸易,并为对?提供海军保护。《1776年条约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独?的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确?了海上?由和中?权的原则。是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重要?件之?。它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盾结合,贸易互惠,宽?对待战时中?国贸易,其长期?标是建??个能够减少国际冲突的贸易体系。4.1793中?宣?1789年7?14?,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命不久后,普奥英组成反法联盟,对法国进?军事?涉,从?导致了经年不息的欧洲战争。由于欧洲列强忙于厮杀,使美国外交有了回旋余地,为美国在外交上实现独??主创造了机会。但是,法国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于是讨论美国在美法盟约中英承担的义务提上?程。经过激烈的讨论,1793年4?22?,华盛顿代表美国发表《中?宣?》,声称美国不介?战争的任何??,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的军事?动,禁?同交战双?进??私贸易。6?5?,国会批准了《宣?》,中?主义作为美国早期的?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军事?量的弱?时美国实?中?的根本原因,远离欧洲战场为中?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吧中?主义政策确定为重要的外交原则,有其更深刻的考虑。美国政府为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亦在利?欧洲战争的机会促进中?贸易,因此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中?主义政策的?的和实质。5.杰伊条约1794年美英签订的条约。条约是在美英关系紧张、?盾重重的背景下签订的。条约要求英国撤退在美国的军事据点;对有争议的东北、西北地区进?重新重新勘查后双?划定;互相赔偿在英法战争中造成的损失。条约还对商业贸易做了具体规定,确定了东印度贸易和英国本?贸易的合法权益,在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上做出了让步。条还规定装在美国船上的法国货物英国有权没收。杰伊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了很?分歧,联邦党认为这可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条约,在危机时刻拯救了美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主党认为该条约是在对英国妥协和让步的基础上签订的?项屈辱性和约,在?系列问题的解决上都不利于美国。条约的负?影响是杰伊最终于总统职位?缘。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条约的积极作?是值得肯定的,它为美国赢得了平等?份和地位,提?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边境获得了安全,为美国赢得了和平,也使美西关系得到改善。杰伊条约受到强烈批评是由于美国国内的亲法反英情绪和党派之争,以及过?的估计美国的实?等原因造成的。6.孤?主义思想※美国独?战争时期的外交政策。新旧两?陆空间上的遥远是孤?思想产?的重要原因。英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殖民地的孤?思想更加强烈。政治和外交上的独?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联系,它不是?种隐遁政策。在政治上与外交??也不是绝对的同外界隔绝,孤?主要是针对欧洲的外交?针,?对于美国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预和扩张。美国早期的孤?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种积极的战略进攻。他的?标不只是限制??的?动,也是为了根据??的利益,“?由”的实?扩张,不受?国的牵制。美国孤?主义具有多??的内容,与?系列?号相联系,如“不结盟”、“中?”、“海上?由”“反对在美洲殖民”、“不卷?”、“不?涉”,“不纠缠”等,且这些?号具有极?的实?主义性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可以随意取舍。7.XYZ事件欧战爆发后,法国并没有?即要求美国参战,原因是法国认为美国的中?贸易?美国直接参战对法国的利益更有价值。但是,英美条约的签订损害了法国的利益。1796年7?,法国政府下令:法国将以中?国允许英国对待他们的?式来对待中?国船只。法国战舰与私掠船开始没收在西印度群岛的美国商船。美国积极寻求外交途径解决?盾1797年6?,美国派代表团与法国谈判,法国外长塔列朗派三名代表会见美国代表向美国要求巨额贿赂才肯开始谈判。由于在最初的保密外交?件中,塔列朗派出的3位代理?被成为XYZ,所以该事件被称为XYZ事件。这?事件引发了美国的反美浪潮,进?步恶化了美法关系,并导致了1798年美国对法的不宣?战。8.门罗主义在欧美紧张局势加剧、古巴问题和“熟果政策”的提出、英国外交的攻势以及俄国的挑战的背景下,1823年12?2?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这些原则包括美洲体系原则:强调美欧两洲在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不仅强调美国队欧洲的独?“集体孤?圈”中排斥欧洲势?;互不?涉原则: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为。但美国并没有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不准殖民原则: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三项原则互相关联,相辅相成,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实体,他们的核?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相对抗。门罗咨?的发布并没有在欧洲引起很?的反响,咨?发布后,美国政府把注意?集中在国内的改进上,因?延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进程。1945年,波尔克就任,在他的年度咨?中重申门罗提出的对美洲政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扩张的需要,?做了?些补充和新的解释,??提?了这些原则在美国外交政策体系中的地位,1953年这些原则正式冠名为“门罗主义”。9.天定命运※1845年7?,《联邦杂志和民主评论》?次提出“天定命运”概念,即“扩展到上帝为我们逐年增值的?百万??的?由发展?指定的整个?陆”,从此,“天定命运”被美国扩张分?作为扩张的?号。“天定命运”渊源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宿命论”,但形式更为成熟,含义更为丰富。?先,信奉“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者宣称美利坚?是最优秀的民族,他们有征服劣等民族的权利;同时,美国?也具有复制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和使命。第?,扩张主义者声称美国?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第三,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的重要内容之?。扩张分?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的“政治引?”,以此作为扩张的?然法则。第四,扩张分?断?,只有美国?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的开拓和利??地,因此对这些?地拥有优先占有权。第五,扩张分?杜撰所谓“集体发育理论”,认为美国??的增值繁衍和迁徙拓殖,必然使它不断地为??开辟新的发育空间。“天定命运”的?吹者从各个?度解释美国的扩张,使之合理化和合法化,它作为?种?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陆扩张的?潮。10.汉杰之争※汉密尔顿强调安全、秩序和荣耀,继承了当时欧洲盛?的外交政策优先的思想,他认为要想在和平的秩序下参与国际事务,就必须调整美国的?式来适应欧洲的?式,?论是外交规则还是国内政治。在外交??接受现存国际秩序通?的?为准则,即强权政治,追求强?是美国的?标,美国应该建??个强有?的联邦政府,不受?切势?或影响的?配;在商业??,强调与英国的进?贸易,因为关税是美国政府主要收?。杰斐逊认为伟?即?由,美国的?标是保持和捍卫?由,美国应成为世界民主的发祥地和避难所,坚持国内?由?于外交,强调外交对国内政治的保护,认为美国要建?的联邦政府应该是?个统?的联邦政府;杰斐逊把商业作为制衡欧洲的武器,美国队世界的影响不在于军事,?在于商业和?化。11.镀?时代内战后美国内政、经济、社会等因素发?了?系列变化,主义特点是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腐败,称为“镀?时代”。内战以后,?业家和?融家从种植园主?中夺得了联邦政权,美国处于?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期。垄断资本?益同联邦政权结合起来,对内政、外交产?重?影响。内战后美国经济进?迅猛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国外市场显得?趋重要。特别是美国的产品出??例急剧增长。?业??,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也与?俱增。因此,美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12.西奥多·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第26任总统,他是政治现实主义者,推?均势外交,与以往的美国总统?样,对美国应造福于世界的观念深信不疑,与前?不同的是,他认为美国有真正的外交政策利益存在。若美国的利益与他国相抵触,它有义务凭借??的实?取得优势。国家若不能靠本?的?量保护??,也不可能由国际社会加以护卫。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是“?棒政策”,他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解释,以运?于帝国主义时期,认为任何美洲国家拒绝偿还欧洲的债务,势必会遭遇后者占领美洲领?,美国为了维护门罗主义,有责任?预这种冲突,必要时以武?来防?欧洲的武装?涉。?棒政策的实质是?武?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式?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的。为了维护门罗主义,罗斯福发布了“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可能要求某个?明国家出??涉”,在西半

  球,美国处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使国际警察权?。这是对门罗主义的?次重要延伸,不仅包括欧洲?权?涉美洲的内容,还意味着美国可以根据??的逻辑任意?涉美洲各国事务,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13.?元外交※由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塔夫脱在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时期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主要运?于拉丁美洲,其?的是运?经济?段对拉美进?控制,进?步杜绝欧洲队拉美事务进??预。与此同时,美国并没有忘记随时携带?棒,?元外交和?棒政策交替使?,是美国当时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元外交是政府、银?家、军?以及已经融?美国体系的富有的当地买办精英之间的?种伙伴关系。反映了国家新经济?量以及来源于这种?量的地位,是美国成熟的逻辑表现。14.?由国际主义※?由主义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形成了?种独特的国家认知与?为重复模式。美国的?由国际主义要素有:第?,在美国以外?持民主既是美国的道义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美国的国家?标是“使民主在世界上安全存在”,为此必须积极介?和主导国际事务,并致?于建?和主导和平民主堵塞制度化国际秩序。第?,美国追求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是全球范围内畅??阻的?体化?由贸易及其制度体系,在政治上是以民族?决、国际合作为原则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全球性国际共同体。第三,否定欧洲列强和美国??的殖民帝国的长期合法性,主张?和平?段中介殖民主义。?由国际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实?达到世界顶端后的?种必然趋势,是其国家风格在其国际观念上的投射,?先由威尔逊在第?次世界?战后对其做了继承和阐扬。威尔逊?由国际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来?19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由主义哲学、美国的传教?精神或“天定命运观”、美国?化中的“例外轮”和18世纪的启蒙哲学。7.伍德罗·威尔逊※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是唯??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在他的带领下,美国赢得了?战的胜利。1917年俄国???命,以列宁为?的苏维埃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和平法令》,为了抵消和平法令在全世界各国?民中的影响,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并借机排挤英法?和其他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威尔逊于1918年提出了“?四点”,基本上概括了美国的战时外交?针以及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思。?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有?由贸易、公海?由、民族?决、裁减军备、集体安全、公开外交、国际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联盟。从?四点原则的提出到1920年总统选举,围绕国联问题发?了我就?持?辩论:彻底反对条约的不妥协分?坚持孤?主义传统,反对美国卷?国际事务,要求在国内进?社会改?。强硬的保守主义者主张对外扩张,但不相信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会达到?标,就美国?前的?量还不?以控制国联,国联的许多条款是对美国的限制,美国加?这个体系不过是为他国谋利益,主张不能为了世界和平?削弱??。结果在美国国内,由于威尔逊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保留,国联盟约最终在国会遭到否决。但国联盟约使威尔逊成为国联盟约之?,并在191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威尔逊失败的国内原因是美国?对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和发挥的作?的认识是有分歧的,绝?多数?还不能认同威尔逊,国际原因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还在欧洲,传统的均势原则的影响?还是强?的,威尔逊全新的政治让欧洲政治家们接受时机尚不成熟。8.独?国际主义※?战后美国经济实??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谋求超级?国地位的愿望愈加强烈,美国?民的反战情绪?涨,掀起反战和平运动。这?时期的共和党政府认为他们可以帮助从战争中恢复的欧洲,但不能为欧洲的稳定与繁荣承担条约任务。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的。在国际联盟之外,美国要能够按照??的利益与要求,灵活?如的参与国际事务,建?美国式的集体安全体系,这?体系的根本是受法律制约,其主要特征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经济扩张。合作精神等。9.史汀?主义※?本占领锦州打破了美国希望?本政府约束军??动的最后幻想,但在国内和平主义盛?的时候,美国舆论虽然谴责?本的侵略,但更坚决的反对政府采取可能导致战争的任何措施。1932年1?7?,史汀?照会中?两国,提出著名的“史汀?不承认原则”。主要内容是: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或领?和?政的完整,或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10.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位蝉联四届的总统,罗斯福在20世纪的经济?萧条和?战中扮演了重要的??。在?萧条时期推出新政以挽救经济,?战爆发后推出租借法案援助盟国,1942年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他所提出的四部中?法是美国式的绥靖,并不能惩罚侵略者,真正维护欧洲和平。?战后期,在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罗斯福发挥了关键作?,?先,他提出了四??由,即?论?由、信仰?由、免于匮乏的?由、免于恐惧的?由;其次,他提出?国合作维持集体安全,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也在此时成?。罗斯福的世界秩序观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第?,强权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现实;第?,强权应当以?种负责任的?式实施;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不是过时的均势。四部中?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美国卷?西半球以外的,美国国会内外的孤?主义派利?美国?民不愿卷?新的战争的和平情绪,推动国会于8?31?通过第1个中?法,规定“在两个或若?个外国之间发?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或输往中?国以转运?交战国者,均属违法”。并禁?美国船舶运载军?品?交战国和美国公民乘搭交战国船只旅?,但不禁?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到1936年2?底该法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2个中?法,将第1个中?法有效期延长到1937年5?1?,并补充禁?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年4?29?,国会通过第3个中?法,除前两法规定的内容以外,?规定中?法适?于发?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之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武器输往交战国,?且可以禁?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认定美国的防线是在欧洲,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3?通过修正的中?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但实?“现购?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持了英法;在东?则有利于?本?不利于中国,因中国???运。1941年3?11?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法?此名存实亡。12?,美国对德意?宣战后,中?法正式废除。11.太平洋战争※第?次世界?战期间?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本为??,以美国、英国、荷兰、澳?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为??,是第?次世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进?相持阶段,?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战场已?投?路。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长期侵略战争的庞?军费开?,?本在经济上也陷于困境。与此同时,?本和美国争夺亚洲及太平洋霸权的?争?趋表?化。太平洋战争期间,?本军国主义在国内的恐怖统治和横征暴敛,把?本变成了?座军事牢狱和饥饿地狱。劳动?民厌战情绪和反战反法西斯运动?益?涨,前线?军??普遍低落。从?构成从内部促使?本军国主义战败的重要因素。?本对占领区?民政治上的压制,经济上的搜刮,以及烧、杀、抢、掠,激起占领区?民的反抗。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地区和泰国?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了抗?民族统?战线和?民武装,进?游击战及其他形式的抗?活动,使?本占领军疲于奔命。在朝鲜,??成将军领导的?民抗?武装也很活跃。中国?民坚持抗战,使?军泥?深陷,是对太平洋战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之?。中国战场消耗了?军?量??、物?,有?地牵制了其陆军主?,使之?法增援太平洋前线。1944年春,?本为预防本?与东南亚前线的海上联络被切断?发动“打通?陆作战”,由于中国军民的抗击未能达到?的,反?加速了华北、华中?占领区的?解。同年?本从缅北进犯印度英帕尔的军事冒险,也因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作战?归于失败。12.遏制战略※1946年斯?林在演说中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被认为是第三次世界?战的宣?书。乔治·凯南发回电报建议遏制战略。美国以对苏实?强硬?针了扩展他??的势?,?个以遏制苏联为特征的全球战略已经酝酿成熟,该战略具体体现为1947年3?出台的杜鲁门主义,这是?个在反共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的外交总战略,是对苏联发动全?“冷战”的宣?书。杜鲁门主义的产?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转变,表明美国已经进?全球扩张的新阶段。1950年2?14?,《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发表,美国需要新的国家战略。遏制战略进?步改进,凯南的有重点遏制苏联的战略被?个新的遏制战略所取代——全球范围内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1950年4?14?,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68号?件,详细分析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得出这样?个结论:为了发展我们的根本价值观念和我们的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冷战战略。正式把遏制作为?种国家战略。13.灵活反应战略肯尼迪积极主张扩军备战,坚持增加军费开?,为了?强?的军事?量推进美国的全球扩张,肯尼迪提出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艾森豪威尔的?规模报复战略。这?战略不仅要求美国保持核优势,还要求建?特种部队,从事反游击战争,灵活反应战略既是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也是为了维持欧洲的现状,对付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这?战略?较集中的体系了肯尼迪以实?进??全球扩张的思想。14.肯尼迪回合※肯尼迪政府为了维持美国在西欧贸易市场上的有利地位,因袭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美国与西欧互减关税?案,促使国会通过“贸易扩?法”。根据这?法案,肯尼迪政府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于1963年开始进?新的互减关税的谈判,称“肯尼迪回合”。在谈判中,美国主张双?互减关税50%。战后美国?直对西欧是输出多,输?少,?且美国的关税率?共同市场国家?得多,这就意味着如果双?共同减少50%,美国的关税率依然保持在相当?的?平上,?共同市场的关税壁垒将被摧垮。共同市场对美国的意图是?分清楚的。因此,在法国的带领下,共同市场在谈判中顶住了美国的压?,“肯尼迪回合”最终宣告失败。15.古巴导弹危机※?称加勒?海危机。是苏联在古巴设置军事基地?引起的美苏之间的冲突。1962年10?,美国发现苏联正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10?22?,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进?军事封锁,阻挠苏联运送古巴导弹的船只进?古巴,并宣称不惜使?任何武?,从?形成战争?触即发之势。28?,美苏达成协议,苏联停?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美国象征性的保证不?侵古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关系进??个既对抗?勾结的阶段,勾结起来防?他国拥有核武器,两?锅联?垄断和武器,这是?个对抗中有合作的新的外交模式。危机之后美国与西欧关系变得不和谐,西欧国家对美国极为不满,出现离?现象,对依靠美国的核?量保卫??的安全不再有信?,他们开始?主研发核武器。古巴与苏联的关系也疏远,古巴依然依靠苏联但它不再完全依赖苏联扩???的影响。16.多边核?量计划※西欧国家随着经济?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提?国际政治地位,要求独?发展和拥有??的核武器,尤其是在柏林危机和贾娜导弹危机之后,这种要求更为强烈。肯尼迪企图以部分满?系欧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办法,继续保持盟国在核武器上的绝对优势和控制。1962年12?,肯尼迪邀请英国?相麦克?伦提出多边核?量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盟国向欧洲国家出售北极星潜艇导弹,作为各国共有的核?量;英法吧??的核?量合并进去,拥有?定程度的使?核武器的发?权,但美国对于这?多边

  和?量具有控制和否决权,这些核武器由美国?指挥。肯尼迪所建议的这只多边核?量实质上是由多国出钱美国?国控制的?国核?量。其?的是在核武器??吞并英国,限制法国,拉拢西德,并削弱法国----系的轴?。英国被迫接受了此计划,但以法国为代表的戏欧各国都对此不感兴趣,多边核?量计划宣告失败。17.?规模报复战略※美国50年代推?的?种军事战略,侵朝战略的失败宣布了杜鲁门遏制战略的破产。1953年艾森豪威尔继任美国总统,制订了“?规模报复战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公开宣称表述就是:美国将放弃?限期的进?区域性抵抗来对付“侵略”的传统政策,代之以建???庞?的报复?量,?美国选择的武器和选择的地点对共产主义进?迅速的?规模核报复。这种战略吧赌注压在核武器上,以核武器为“剑”,以常规武器为“盾”,重点打击和摧毁敌?中?城市和?业基地。为此应削减常规兵?,重点扩充导弹核武器和战略空军,以图?核威慑?持美国的霸权地位。“?规模报复战略”是建?在美国占有核武器及其运载?具的优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核武器打不到美国本?的设想基础?上的。由于亚?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其他国家相继掌握核武器,,特别是苏联核?量的迅速增长,造成美国战略核武器的均势,从?打破了美国在垄断核武器及其地理上的优势,该战略遂??死胡同,被“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21.?内?会议战后东西??国间举?的?脑会议。第?次世界?战后,东西?分裂为两?阵营,使国际形势处于紧张状态。1953年斯?林去世,西?国家寄托苏联新领导改变态度,5?11?,丘吉尔提出举?东西??脑会议。1954年底?1955年初,苏俄和西?国家磋商举??脑会议问题。1955年7?18?,美英法苏政府?脑艾森豪威尔、矮凳、富尔和布尔加宁在?内?举?了战后四?国?次最?级会议,会议内容包括德国问题、欧洲安全、裁军和东西?接触等问题。会上,西?国家拒绝讨论结束冷战,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问题,苏联也拒绝研究所谓的东欧与共产主义问题。会议未就?项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最后,之得决定举?外长会议就上述任何问题进?讨论,结果也?成就。但?内??脑会议有利于东西?关系的缓和。18.华盛顿会议第?次世界?战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12??1922年2?6?在华盛顿举?。有美、英、法、意、?、?、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量对?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次世界?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问题都由美、英、法、?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会议期间签订三项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19.珍珠港事件第?次世界?战期间,?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本为摆脱因深陷中国战场??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急于夺取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为了保障南进时左翼和后?的安全,?本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定为?要攻击?标。1941年12?7?(夏威夷时间)凌晨,已经秘密进抵太平洋?胡岛以北230多海?海域的?本海军特遣舰队,向疏于戒备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攻击的重点?标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和停放在机场上的飞机。在不到2?时的作战中,?军击毁击伤美军舰艇18艘,飞机188架,毙伤美军3500余?,太平洋舰队的主??乎被全部摧毁。此次事件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8?,美、英对?宣战,第?次世界?战的规模进?步扩?。?、简答论述1.第?次对英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1)背景:杰斐逊执政时期,美国继续围绕着中?权问题与法国进??争。杰斐逊孤?和?持美国商?利?欧战的良机发展中?贸易,使美国成为欧战的受益者。但这种贸易严重的损害了交战国的利益。随着战争的进展,交战国拦截中?船只的?动也在加强,甚?发展为封锁美国港?的?动。麦迪逊就任总统后,试图通过谈判的?式解决此问题,但因英国的强硬态度以及英美海军的冲突遂告失败。为此,英美进?了1812年战争。(2)原因:导致第?次对英战争的直接因素是贸易问题,但是,他的真正导因还应该从便将扩张中去寻找。佛罗?达是美国西部和南部产品运往墨西哥湾的出?,?英国是美国吞并佛罗?达的主要障碍。(3)对美国外交的影响:第?,美国的独?得到了巩固。英国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做出让步,但是?1783年以来美国同英国外交上的紧张关系?致告?段落,与英国和平相处的格局基本形成,这种和平局?为此后??年美国的?陆扩张创造了条件。第?,西部和南部边疆势?的崛起,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重商主义时代?将结束。欧洲和美洲的普遍和平以及美国重伤主义

  的结束,改变了美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和?标。海上中?权?不再是美国的主要问题,美国进?步加强了?陆扩张。2.西沃德扩张思想的主要内容、原因、结局和意义?(1)内容:向亚太扩张,建?太平洋帝国。,扩张?式从领?扩张转为商业扩张,但不排除获得某些重要的贸易据点,?贸易代替武?。(2)结局:没有实现建?太平洋帝国的梦想。(3)原因:第?,在西沃德时代美国尚未具备实现这些?标应有的实?。要建?太平洋商业帝国,必须要有??强?的海军,?美国海军在内战中封锁南?叛乱各州港?上?不从?,更遑论从事太平洋扩张事业了。第?,严重的内部?盾也妨碍了亚太扩张政策的实?。约翰逊总统同国会的?盾使??的国务卿也处处受到重重限制。第三,历史条件决定了亚太扩张计划不可能实现。(4)意义:?先,西沃德的扩张构思表明他是19世纪末美国扩张思潮的先驱。马汉、特纳、布鲁克斯·亚当斯甚?西奥多·罗斯福等?的扩张思想在很?程度上都是西沃德扩张思想的翻版。其次,西沃德?在了时代前列,它代表着美国当时先进的北部?商业资本家的利益。3.美国奉?中?外交的原因?(1)美国建国以来,不卷?欧洲事务被长期奉为准则,易被国会及?民接受。因此,中?成为争取舆论的招牌。(2)美国与欧洲两?对?集团之间均存在?盾,美国不愿意看到任何???获全胜,以便??左右国际局势,坐收渔利,并利?有利的政治、经济、外交地位,攫取世界霸权。(3)美国可以利?中?地位,同交战双??做?意,扩?贸易市场和经济实?。4.20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征:(1)总统弱势(2)议会-——?政竞争激烈(3)外交部门?益职业化:总统对外交事务关注极少,?由国务卿负责。具体措施:(1)??推?门户开放政策,实?经济扩张。在共和党看来,经济繁荣能够带来和平,繁荣与战争是?个事物的两个对??,通过门户开放和?由贸易把美国建?成?个?正式帝国:通过间接统治即?殖民统治获得帝国的利益。(2)安全??:东亚地区: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构建了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到?战期间的国际关系,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物的解决。并起到绝对?配作?,从?替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盾的主要??。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进“美国世纪”。欧洲:洛迦诺公约,调整凡尔赛体系,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关系进?了相对稳定时期。并未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公约,宣布战争为?法。拉丁美洲:克拉克备忘录是美拉关系改善的标志,禁?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国家政策的?段,?和平?法解决国际争端。5.为什么?本要孤注?掷,发动?场针对美国的战争?带给美国的教训是什么?原因:(1)?本的?度:微观层?,及外交决策?理,?本认为与美国之间必有?战,何不早战。长远?度,决策者的认知落伍,?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发展战略是失败的,?战后国际形势变化,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威尔逊所倡导的民族?决、集体安全、国际合作等,??本本依然效法欧洲的殖民扩张。(2)美国的?度:是威慑理论的失败?本可以放弃向南推进,但坚持在中国的回报,即扶植?个傀儡政权,?美国坚持?本完全撤退,结果导致战争。

篇六: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浅析特朗普政府的新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作者:黄梅英

  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11期

  摘

  要:美国二战后的新孤立主义是对传统孤立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特朗普政府处处以“美国优先”为对外政策的准则和基点,表现出明显的新孤立主义倾向。全球主义没有使美国达到预期目的和美国自身面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是特朗普政府新孤立主义产生的现实原因。朗普政府的新孤立主义对世界,对中国、对美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特朗普政府;美国

  中图分类号:D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9)11—0032—03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的外交政策带有鲜明的新孤立主义理念,塑造着美国与世界的新关系。本文以孤立主义的主要内容为基点来分析新孤立主义的主张和实质,进而对特朗普政府施行的新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重点分析。

  在国际政治学的术语中,孤立主义是指“美国早期奉行的一种外交政策,即在对外关系中孤立于欧洲政治之外。”〔1〕是二战前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和思想。二战后的孤立主义学界通称为新孤立主义,是美国在继承传统孤立主义基础上的再发展。

  作为一种外交政策或思想,孤立主义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其核心思想是要避免卷入欧洲的各种争端,不要与外国力量尤其是欧洲国家结成联盟;与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严格限制与外界交流与联系的闭关锁国不同,它以建立资本主义的商业帝国为理念,积极进行商业贸易,是政治上而非经济上的孤立主义;主张“中立”原则,认为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各方同时保持商贸往来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利益;推行孤立主义的同时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也伴随着对外的扩张(如门罗主义),是既自保又发展。

  总之,孤立主义是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主张尽可能避免承担海外政治、军事义务,或拒不与外国力量特别是欧洲国家结成联盟,强调“中立”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2〕孤立主义是美国开国之初国力尚弱的情况下基于现实主义角度考虑而奉行的一种务实外交政策,对美国建国后的崛起功不可没。

  二战后,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成为世界霸主后的美国,其外交政策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主张美国应该领导世界的全球主义开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和主流。但孤立主义并没消亡,而是以新的面貌不时抬头。二战后的孤立主义通常被学界称为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推荐访问: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美国 孤立 外交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