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六篇】

2023年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六篇】

时间:2023-09-02 18:11: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六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六篇】

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6篇

【篇一】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外国语学院落实“两会”精神行动方案

(讨论稿)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精细化管理年”行动方案,尤其是2009年暑期召开的学科及科研、党建及教学“两会”精神,外国语学院遵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落实“两会”具体行动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扬长避短,努力实现学科从依托发展向自我突破的转变、学院发展从快到好的转变、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的指导思想,坚持“求真、求实、求细”的工作作风,积极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学习、讨论、计划、实施。现将院党政联系会议讨论稿下发,望讨论:

[背景]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湖北经济学院组建以来,已经完成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依托发展阶段”,时间区间大致为2003至2005年,主要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生存和发展,以开办经贸英语特色班为显著标志,以获批开办英语本科专业为结束标志。第二阶段为“自主发展阶段”,时间区间大致为2006至2008年,以正式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为起始标志,以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专业教学评估为主要内涵,以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示范中心、教学成果奖、校级优势学科为结束标志。2009年始学院进入“自我突破”阶段,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学院定位及发展方向

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定位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结合外国语学院党建、英语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和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的实际发展历程,考察我校大学公共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语学院初步拟定现阶段学院定位和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学院定位: 公外为主战场,专业是突破口。按照“一体两翼、齐头并进”和“强大英、精专业”的发展模式,以提供优质、多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大学公共外语(英语、法语、日语)课程教学为主体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经贸、商务翻译人才为学科专业建设突破口的应用型、教学型院系。

发展方向:到2015年左右,力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语言示范中心等入国家级质量工程;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入省级质量工程;
经贸英语和商务翻译专业方向能够成为湖北经济学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湖北及国内同类院校相近专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方向;
各项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有实质性成果。

即在拟订期间内,通过国家、湖北省、学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逐级建设,逐级提升。做到“专业创品牌、教学有名师、科研比精品、学生出优士”。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学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工作作风与重点:坚持“计划、落实、质量、效率”为行动根本,注重“稳定性、协调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行动指南,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提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档次;
以师资建设为基础,打造一支良好职业道德、教学水平高、教学研究过硬的教师队伍;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着力提升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档次;
以优良的教学质量为根本,遵循教学和管理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操守;
以严谨的教风学风考风为依托,克守现代大学育人精神;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走“建设、发展、规范、改革、创新”之路不动摇。

二、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1、教学方面

[背景]外国语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人(含4人出国),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6人,讲师38人,助教15人;
在读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教师49人;
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6人;
具有国外留学、课程进修、短期培训经历的教师30余人。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省级大学英语优秀教学团队、省级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商务英语》、校级优质课程《基础英语》、校级特色课程《外贸英文制单》和《口译》。2005年、2009年我院教师参与的教研项目先后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
2006-2008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等奖7项;
2003-2009年先后有16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优秀课堂教学奖”、“中青年教师优秀授课奖”和“优秀多媒体课件奖”。现设有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和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学部。近三年人均完成课时超过18学时/周。学生专业四、八级合格率优秀,公外四、六级合格率和考研通过率与省内同类院校基本持平。

1-1问题与困惑

1-1-1关于大学外语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 对我校日益发展的多语种、多层面大学公共外语教育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性认识不足;

* 对网络环境下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工作形式变化,体现在网络指导及监控、第二课堂活动、学习策略指导等方面,肯定不及时、不到位;

* 对大学外语课堂教学规律,尤其是学分设置、课型设置及班级大小设置,研究与尊重不足;

*对后续教学资源,尤其是自主学习软件、网络外语资源下载与采编、机考及阅卷设备等方面,内在及外部投入不足;

*对教学相关成果,尤其是教学评优、教学立项、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奖、公外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等,政策和待遇导向似有偏颇。

1-1-2关于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特色专业(经贸、翻译英语)基础建设不厚实,深度拓展(研究生、对外汉语、法语、日语)空间受内外部阻碍;

*师资队伍结构(年龄、性别、学历、学位、职称、学缘)不尽合理,“名特优”教师缺乏,无挂帅级人物;

*专业课程建设起步晚,课程建设层次不高、门数偏少。主要内容尚处在初始阶段,引领学科前沿、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名优课程及课程群尚未形成,ESP及双语教学等专业外语课程优势突出不明显;

*反映学科前沿的教研、科研成果及其转换成果罕见,尤其是探求培养将外语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切入点上把握不够;

*专业设置中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学研相结合、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创新、人才培养与湖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全面。

*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巨大,带病带妊上课时有发生,不排除有疲于奔命、聊以应对的现象。

1-2 措施与建议

1-2-1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

在努力完成学校下达的各层次(研究生外语教育、本科和专科外语教学、法商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外语教学等)教学任务前提上,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全院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视教学质量为全院的生命和生存之本,努力为各专业提供优秀的大学外语公共课。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规格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实现各门课程及其内容之间的优化组合,确保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2-2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湖北经济学院关于制定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成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专班,做好前期兄弟院校调研、毕业生回访调查等工作,分别召开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座谈会,在初稿完成之后,拟定邀请2-3名校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与工作专班进行培养方案草稿论证工作,最后由院教学委员会讨论修改,通过之后提交教务处。通过扎实推动人人参与、全员关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促进外语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2-3 逐步实施校级质量工程建设

在现有工作基础(1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示范中心和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质课程和2门校级特色课程)之上,根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与管理办法》,外国语学院举全院之力,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分批逐步实施校级质量工程建设,促进外语学院本科教学取得更多高水平成果。抱着“申报中学标准、落榜时找差距、中标后抓落实、建设期求质量”的态度对待本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附:外国语学院质量工程建设计划(待批)

1-2-4 全面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外国语学院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院各层次外语教学的监督,直接参与教学计划制订、集体备课、听课、检查教案与评比、作业批改、网上监控与答疑、试卷制作和论文指导等工作,并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保持沟通,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质量状况。教学指导委员定期召集学生信息员座谈(一年两次),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并及时与相关教师和学生沟通、协调、调整。

1-2-5 认真执行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
坚持“以人为本”与“从严管理”相结合,狠抓制度落实,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在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本院将进一步修订、完善、并落实已颁布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为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1-2-6 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

外国语学院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方面走在学校前列。为了尽快让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适应岗位需要,本院定期开展讲座、座谈和每年11月初开展的教案/课件评比等活动,调动全体老师互帮互学的积极性,推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研方面

[背景]通过创建激励机制,构建学术研究团队,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新校组建前相比,外国语学院成立后科研工作呈现数量上的突飞猛进, 2003年-2008年,我院外语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10篇,承担各级各类课题79项,主编教材(教参)、译著等51部。成立有ESP研究所和商务翻译研究所。注重教研、科研成果的转换,初步实现了“教学催化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2008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评为我校优势学科。

2-1 问题与不足

*学科建设基础平台不牢固。虽有比较优势与特色,但基础平台仍很脆弱,表现在1)由于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团队核心力量不明显,学科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部分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不明确或不牢固,难以形成足够的凝聚力,导致科研成果不集中且难以在同行间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标志性成果不突出。由于本学科专业大环境的原故,外语教师,尤其是公共外语教师,要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难。专业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少、有影响的论文不多;
承担国家级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为零;
外语专业学术著作为零;
高水平的标著性科研成果不突出;

*研究机构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现有的两个研究机构应有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在产学研一体化、引导学生参与和校企联合方面还未起步;

*对外学术交流的频度和水平有待提高。参加国际国内高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机会较少,难以跟踪外语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存在频度和级别低的问题。

2-2 思路及主要举措

在未来五年期间,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三个转变,以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为途径,提升学术团队凝聚力和科研质量水平,促进外语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新台阶。”

“突出一个重点”即以教学研究为重点,以公共外语教学与改革为依托,加大教学研究的投入力度,注重教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体现本学科优势特色。“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科研成果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向提升质量水平转变;
研究方向由遍地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
科研工作方式由散兵独斗式向团队集体作战式转变。为实现上述工作思路,其具体举措为:

2-1-1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科研意识

长期以来,外语教师面临繁重的公共英语教学任务,无力也无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客观条件的存在和科研意识的淡薄制约了外国语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外国语学院将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并通过组织系列科研方法及相关学术讲座,提升我院外语教师的科研素质,在意识上为激励教师科研奠定了基础。

2-2-2 整合力量,打造核心学术研究团队

一个集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学术研究团队。为改变过去外语教师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式科研工作方式,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整合力量,稳定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并根据本学科及我校学科专业特点重新凝练和完善优势学科研究方向,使ESP和商务翻译研究成为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拓展英语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研究方向。利用学校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引进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核心作用,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催生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坚持年度科研成果展,强化科研意识。在人力、物力上支持省级以上科研、教研和教改项目的申报,项目申报数和获批数逐年增加。力争三年内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零的突破。

2-2-3 进一步强化基础教学研究,保持本学科比较优势特色

在过去几年里,外国语学院一直以公共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为依托,注重教学研究,并将教学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保持本学科的比较优势特色,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基础教学研究,以应用语言学为重点研究方向,依托公共英语教学与教学改革,扎实作好基础教学研究工作。以“大学英语教改论坛”为平台,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新问题(如自主学习监控、后续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效果评价、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及英语教师发展等问题)。以“外国语学院教改基金项目”为激励点,寻求教学研究新视点,并将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2-2-4 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开阔学术研究视野

国际及校际间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并能有效开阔学术研究视野。外国语学院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尤其是高级别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大学英语教改研究、ESP研究及商务翻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我校讲学,引导教师了解外语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并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本学科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平台。力争三年内召开ESP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一次,国内高水平的商务翻译学术研讨会一次,提升本学科点学术研究团队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2-2-5 完善科研奖惩机制,激发教师科研工作热情

为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保证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制度为纲,奖勤罚懒”的原则,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积极向上、协作共进”的科研工作氛围。制定并完善外国语学院科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从学院常规性科研经费和学院创收款中拿出部分经费对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对其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尤其加大对高水平学术成果奖励力度,继续坚持院级教学研究立项,为青年教师从事科学、教学研究创造更有利条件。同时建立惩罚机制,对科研不达标的教师给与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取消其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资格。通过奖励与惩罚机制双管齐下,克服教师的惰性,更加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工作积极性。

2-2-6 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搭建科学研究基础平台

为推进科研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外国语学院将大力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ESP研究所和商务翻译研究所在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研究所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召开学术研讨会,扩大学术影响力;
两年内召开一次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
另一方面,走校企联合之路,如通过ESP研究所这一平台与出版集团合作,进行市场调查,为出版集团提供ESP教材相关需求信息,联合出版相关教材,同时争取科研赞助资金,为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依托商务翻译研究所注册翻译公司,充分利用研究所成员的专业实力承担商务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同传工作,同时承担来自社会各阶层、各不同行业的书面翻译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作贡献。

三、教师实现培养“两有三实”人才主体作用

[背景]我院要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和“实践、实用、实干”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意味着教师应在工作中无私奉献、教学中大胆创新,服务中全心全意,充分发挥专业水平与能力,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教学工作整体化、立体化,注重发挥科研、教学与服务团队优势。近三年学生一次性通过专业四级比例分别为:70%、71%、77%,专业八级分别为46.8%、6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8个百分点;
2007-2009年毕业生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比1-3等奖13篇,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人;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挑战杯英语辩论赛、湖北省翻译大赛、湖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等比赛中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累计68人次;
省级先进班级体和个人4人次;
2007-2009英语专业本科就业率分别为83.33%、95.80%和84%。

3-1 问题与差距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尚未真正落实,外院与其他部门及院系、英语系和大英课部、教师和教辅、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等之间尚有脱节,“等待他人做”;

*教师对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认可度、自身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实践与进修的机会、自身科研的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不知如何做”;

*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和学生接受量、校内实训条件、实践课程设计和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想做做不好”;

*教师在学生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的角色发挥不够,“走近未走进”;

*学校对学生实践实训活动中教师工作量评价与考核标准有待商榷,“可做可不做”。

3-2 构想与措施

3-2-1 进一步培养教师“四心”,对教育虔诚之心、对事业职业之心,对学生真诚之心,对名利忘我之心。“师崇践行,生必效之”;

3-2-2 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为突破口,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导向,认真落实各门课程实习计划。把握45分钟主战场,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做中学”、“学会、会学、会用”;

3-2-3 在外语学院基金项目中设计学生参与要求,带动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继续帮助学生设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外语活动;

3-2-4 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加快与翻译公司、外贸公司、外语出版社联系相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项目;

3-2-5继续保持全员参与学生各种社团活动、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级各类外语竞赛活动。

【篇二】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内涵提升 特色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务处

2013年,我校在更名大学、博士点建设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果,2013年也是我校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一年。认真分析学校当前形势与任务,坚持固本强基,坚持特色发展,着力促进内涵提升,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我校面临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走向提升质量与水平、追求特色发展,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竞争力的挑战。我国水利类大学的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水平较高。而我校在师资、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的办学优势还尚未形成,在与兄弟院校的办学水平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对高校间的激烈竞争,我校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道路上,还面临着办学能力与办学资源的严峻挑战。

1、办学资源不能满足建设大学的发展需要

我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办学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青年教师是专任教师中的主体,教学经验尚不丰富,学术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载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条件与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2、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我校毕业生不足三届的新办专业有17个,占29%,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办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专业群优势不明显。现有专业的结构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完全相适应,与大学的办学使命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虽然建设有一批精品课程,但引领与示范作用不强,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摸索,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探索。学术型、创业型、复合型等多元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经验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4、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但我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还不高,每年留学生与学生赴海外学习的人数尚不足10人,有留学访学三个月以上经历的师资比例偏低,迫切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全方位国际化合作。

5、教学模式急需创新

由于自身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满足于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和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较少思考教学模式如何改革、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不能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不能很好理解“教学相长”的关系,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实行“满堂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急需创新,需要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设计更为理想的学习情境、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动性。

二、内涵提升 特色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师资保障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基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教学发展基金”包括:

(1)教学名师建设基金。其目的是加强师资建设,每年遴选20名学术水平高、改革意识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争取5年时间造就100名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学大师。

(2)教学团队建设基金。争取5年时间培养10个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基金。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重点,以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原则,实行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专兼结合、合理利用社会优质教师资源的方针,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第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养,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在职攻读学位和校外进修,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建立委托培养、学历教育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等相应机制,争取5年内,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0%。。第二要结合学风建设,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第三要鼓励和支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及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注重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第四要重视聘用教师的选拔、使用和管理工作,使他们发挥与在编教师同样的作用。

(4)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奖励基金。对教师取得的高层次教学成果、论文、教材、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奖励,激励广大教师倾力教育教学,确保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5)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奖励基金。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应加大奖励力度,重点奖励从事本科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加强设施建设,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应积极筹资,改善办学条件,购置更新教学科研及实验仪器设备,修缮教学楼、学生宿舍、整治校园环境、改善学校办公条件,改善本科教学条件,加大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确保并逐年增长本科教学和实习经费。同时,加快新校区建设,尽快进行东区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建设,增加纸质图书库存量,打造一流的花园式校园,为师生营造舒适、悠闲的校园绿化景观,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

鉴于目前我校实验室管理归口资产设备管理处,而实验教学管理归口教务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混乱,需要进一步理顺。建议学校设立实验中心,将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管理统一归口教务处,由教务处根据实践教学需求,对全校的实验室进行统一筹划、统一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作用,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争取5年内建成创新创业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建立15-2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3、教育合力的充分发挥

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需要学校、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持续保证并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学校、教师的自觉行动,离不开各级管理部门的配合、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要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构建一个学校作为人才培养责任主体、各级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体系中的各行为主体要立足于本职,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提高为目标,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平台,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目前已初步构建和完善的学校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就是实行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促教促学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相关部门与学生的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教学情况,现场解答学生疑问,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校形象育人、环境育人、机制育人的作用,已初见成效,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完善本科生班导师制。实行学生学习定期通报制度和学业警示制度。继续开展“考风考纪建设年”活动,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严明学习纪律和考试纪律,形成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各方协同联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4、课程体系的充分优化

继续完善和深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继续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扩大教考分离课程的比例,尝试改革部分课程的考试模式,逐步推行课程研究论文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提高教师制作和规范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

5、实践能力的充分重视

(1)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型教育是培养名校友的主要模式,是我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价值理念。一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并设置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三是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合理利用学生创新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四是充分落实本科生的班导师制,在第二课堂中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成才。

(2)科学分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培育名校友,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分类,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鼓励各学院举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3)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合作教育模式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学科、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创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逐步构建起行业内和省内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现代水利电力类、土建机械类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引领水利电力类、土建机械类人才培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6、课堂教学的优化改进

(1)启动课堂创新模式改革试点。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有志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的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在教学质量优秀奖和优秀青年教师评审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试点1-2学期后,经组织专家评价适合推广的,学校给予教改立项支持,并在适当的时机向全校范围推广。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试行“3+2”教学新模式。即教学和考核采用“3模块+2考核”的方式。“3模块”即课堂讲授由3个模块组成,包括教师围绕专题精讲50分钟,班级围绕专题研讨30分钟,学生围绕专题写论文20分钟。“2考核”是指学生成绩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讨论和作业为40分,期末开卷考试为60分。根据循序渐进、试点推广的原则,先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始试行新教学模式,然后逐步全面推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列入学校教改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

(3)以课程为落脚点,推进资源建设与共享

课程是教学资源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水平体现与师生互动的界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我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建设课程中心,组织建设一批视频公开课和教学资源库,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建设课程组或课程教学团队,推进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探索合作式、研究型、体验型的教学方法。

7、质量保证体系的进一步主导优化

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1)以校、院两级督导为中心,大力开展多层次、多主体、多渠道监控。

校级督导团主要负责全校教师理论课堂听课、实践环节检查、学生学风评价、职称晋升人员评价、拟调入人员评价等工作,院级督导主要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有重点地开展本单位教师的听课和各类检查工作。

继续健全以学生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简报、毕业生离校前调查、同行评教、领导干部听课、考场巡视、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师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助课验收等十余种质量监控渠道,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全员参与,保证质量监控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以青年教师培养为中心,有重点地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和讲课验收制度实施细则》,实施校院两级青年教师培养新机制,对青年教师上课资格进行严格把关。

按照2012年出台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停课再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退出机制等,规范和完善教师质量管理制度。

(3)以学生能力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实行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三级四阶段”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成立检查评估专家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评估工作,组长由主管校长担任,各二级学院成立检查评估小组。在工作内容上,进行初期、中期、后期、总评四个阶段的评估检查。初期阶段由教研室负责,中期阶段由各学院负责,后期阶段由校督导团负责,总评阶段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教务处从答辩通过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按2-4%的比例随机抽取,送校外专家盲审,盲审成绩差错率(二级学院评定结果高于校外专家评定结果)超过70%的,或者发现有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校进行严肃处理。

目前我校正在对实践教学其他环节质量监控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争取尽早出台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监控措施。

(4)开拓学生监控新领域,打造质量监控新力量

继续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制度和学生评考制度,编写《教学信息员工作简报》,定期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优秀教师典型反馈至全校各相关单位,开通“华水教务”官方微博和处长微博,随时随地接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互动。教务处每学期召开2-3次学生信息员座谈会,现场解答学生疑问。

8、授业氛围的不断改善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
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进一步创新师德建设机制,是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有效途径,也是营造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授业氛围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学示范等系列活动,不断地使教师得到熏陶感染,增强教职员工的上进心和凝聚力,培养良好的师德行为,激发开拓进取、勤奋工作、献身教育的精神。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注重发挥个人才干和团队整体效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要素的评价体系,以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为考核主体,以团队成员履行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促进团结协作。制定和实施人才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团队的创新积极性。

今后还应继续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工作,推出一批具有我校特色、时代特点的“华水榜样”,真正选树一批时代内涵丰富、示范效应显著的学习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管理优秀奖”,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师德模范活动,在全校形成学习师德模范、崇尚师德模范、争当师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师德楷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增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舆论引导。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营造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篇三】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强化学校内涵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工作单位:胶南市大村镇中心小学

学员姓名:
闫 吉 荣

联系电话:

强化学校内涵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胶南市大村镇中心小学 闫吉荣

2007年10月22日,胶南市教育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学员赴南京、苏州等地考察学习,听取了多名校长的报告,并对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无锡市连元街小学、苏州市实验小学、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了参观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获得了宝贵经验,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迪。结合此次考察学习的体会和学校工作的实际,我就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在座各位领导做简要汇报。

工作指导思想: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局工作意见为指导,牢固树立“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宗旨,牢固树立“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管理,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教学品牌。

加强校风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一、优化内部管理,强化“三风”建设

1.我校强化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品牌意识,全面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一是抓好制度管理。学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落实,实现依法自主管理。二是完善教职工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工作。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工作业绩,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使之有效地引导教职工奋发进取。三是强化民主管理。完善党员议事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在全体教职工中征集对学校管理与发展的意见、建议,调动教职工民主监督、管理的积极性。继续完善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教师制度,多形式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保障学校的科学决策和健康持续发展。

2.强化我校“三风”建设,即:校风、教风、学风。学校领导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
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我校以学习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三园式校园”创建为载体,在校园中建立了“文化长廊”,建设了地图墙、板报墙、《守则》、《规范》及教育方针等宣传标语,旨在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各班级张贴班规、班训、卫生公约、名人名言、伟人画像、文明礼貌用语,定期出《班报》;
不定期举办师生书画展、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图片展、开放图书室等等,创设了校园环境处处育人的氛围;
丰富多彩的手抄报也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座右铭,妙趣横生的谜语、凡人妙语、成语接龙,图文并茂的插图、诗歌、习作等让人观看后激动不已。

加强校本研训,促进内涵发展

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

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就是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在教育实践中,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学,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成功、创造智慧。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案的执行者,而且更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是教学改革的开拓者。由此,学习型教师日益提到倍受关注的地位,因为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研究的热点。

1.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习惯

我校自去年开始,全力落实校园大阅读读书工程,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由此,我在全镇教师中倡导:读书可以拯救自己,帮助自己,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教师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其二,读书学习是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教师不读书,不思考,教书育人就容易出偏差: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学习者。终身学习,方可为师。教师读书是关系国家教育成败的大事。如果大面积的教师不读书,尤其是不读教育科学著作,那么学校教育教学的运转就肯定会出偏差;
教师不读书,就意味着没有科研,属非专业状态。第三,引导教师读书不单单为了教学,是为了提高幸福指数。愿不愿学习,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不仅是判断一个人在职场有没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一个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只有职业,没有事业成就的教师,很难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教师停止了读书学习,他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2.让理念引领指导教学实践

先进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注重为教师们营造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搭建高层次的学习平台。首先,引导教师读经典,包括国学经典和教育经典。倡导教师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重视古今中外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其次,引导教师研读课例。课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密切关系,一节节具体的课例,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情景,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引导教师“带着问题研读,品味收获探索”,结合学习主题写出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切磋、提升。教师们在阅读博学中收获得不仅仅是心灵地震撼、思维火花地碰撞,更多的是热情地激荡、情感地升华。

3.让提升成为教师业务追求

我校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艺术。一是实施“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完善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给骨干教师压担子、促提高。实施好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教制度,实行捆绑式考核,促进其共同发展。二是实施“一书一刊”阅读工程。每位教师学期内阅读好教育教学专著《每周一读》和一种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学术期刊,提高理论素养。三是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比武活动。我校规定:把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定为“教学常规月”,广泛开展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每年1月和7月份评选“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硬笔书法、朗诵、课堂教学等教学基本功比赛,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实现“人人学会上网,人人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四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定期组织不同专题的会诊交流,加强业务干部、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在研讨交流中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五是继续实施好“信息服务”工程。学校及时提供教育科研与改革动态与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拓宽学习的渠道,实现资源共享。

二、打造教师魅力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习型教师,应该完成“三部曲”:经验——思辨——构建。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科学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地教学策略,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魅力新课堂。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实际上改来改去还是要让课堂有魅力,有活力!”所以,我校要求教师努力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从下面几个环节打造魅力课堂:首先把握重点——找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其次更新理念——变教师预设的课堂为学生生成的课堂,变教师独占讲台为学生走上讲台,变单纯教师提问学生为学生参与质疑,变讲授过细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变一味赏识学生的成功为尊重学生的失败;再次实践探索——教师通过自我思想、文化、个性、情感及艺术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着激情和智慧的力量,闪耀着人文和科学的光辉;最后反思提升——以课例为学习载体进行深度反思,以骨干教师、名师为镜子进行对照反思,以经验为凭借进行提升反思。

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我校把教学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浓厚的“质量第一”意识.加强教学研究,依托课例研究课堂教学,依托教研组把教研落到实处,依托骨干教师体现教学特色,实践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1.抓实常规教学研究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业务部门教学与研究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同时,继续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质量过关与分析诊断”制度、“教学反思与专题研讨”制度,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研究与管理;
以“六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单元观摩课、外出学习汇报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学期初教师邀请课、全体教师考核课)为载体,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整合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组织了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教学研讨活动,突出主题,注重序列化,重视过程管理,强调人人参与,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的时效性;
为切实提高教师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浓厚教研气氛,依托教师邀请课推出“我学人人,人人学我”活动,打破级部、学科参与听课;
加大各学科教学目标检测力度,增加检查项目与检查次数,以测促教,以测促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从坐姿执笔等细节抓起,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推进课改实验研究

一是搞好课改年级教材的二级培训。对课改年级的教师继续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进行学科培训,并由点带面,对学校各科教师进行逐级培训,使教师把握教材内容与编排体系,把握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为用好、用活教材,让非课改年级教师能高效处理旧教材与新课程的关系。二是继续开展“案例反思”活动,通过学案例、写案例、评案例系列活动,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感受课改理念,践行课改理念。三是通过研讨、观摩、交流等多途径研究探讨推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模式与成功经验,为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实行“中心”带动战略

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学科优势,以“中心带动村小”,促进全镇小学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镇中心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发挥中心小学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活动示范基地和实验窗口”,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中心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专题开放,即邀请课教学、观摩课教学、示范课教学、公开课教学等;
二是全面开放,即敞开教室门,听课教师可以随便听任何一个班的课;
三是教学联谊,即中心小学的教师与村办小学的教师同级部上同样课题,相互切磋。

开展“业务骨干送教下乡、巡回教学”活动。把中心小学各级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组织起来,分批、分学科到村小 “送教下乡、巡回教学”活动。我镇小学的“送教下乡、巡回教学”活动已进行了6届,先后有26名教师到村级小学上示范课、研究课或介绍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4.依托课题研究带动

我校力争创建成学习型学校,为教师营造一个“边学习、边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工作环境,使每位教师向着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时,从教育实践中提炼课题,继续认真做好“十一五”课题申报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科研兴校”进程。

总之,此次考察学习,获益匪浅。我们将以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厚生为本,日新为道”的办学理念和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走“文化强校、科研兴教”之路为借鉴,满怀“教育一片孩子,造福一方百姓”的朴素情怀,把教育当成事业,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人生的意义;
把教育当成科学,在勤奋求真中追求人生的价值;
把教育当成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延续自身的生命;
把教育当成理想,在倾情关爱中铸就明天的辉煌。

2007年11月02日

【篇四】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丰富社区老年教育内涵,促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沈庆林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5期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主要途径,社区老年教育构成老年教育的基础,加快建设社区老年教育内涵,有利于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快社区老年教育内涵发展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当然也面临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究社区老年教育内涵发展的对策。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55亿左右60岁以上的老龄人,大约占总人口的17.8%。不断发展老年教育,即是丰富老年人生活,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主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必然需求。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优化布局,面向基层。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向导的老年教育供给机构,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促进老年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目前举办的各级各类老年教育学校来看,社区老年学校是最基础的老年学校,社区老年教育构成了整个老年教育的基础,位于“金字塔的塔基部分”。办好社区老年教育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发展好社区老年教育,成为老年教育资源扩大供给的主要途径。加快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建设是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社区老年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服务活动,以老年群体为主体,目的是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当前,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矛盾,还是供求矛盾。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发展,主要是指社区老年教育这一事物在质的方面的正向变化,在要解决的问题上表现:不仅要不断扩大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优化现有社区老年教育资源或者吸引更多的优质老年教育资源,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内涵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在于: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群体的整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群体与社会深度融合,改善社区人际交流环境,促进文化传承和社区乃至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提升,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步伐。内涵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还在于,促进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优化,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健全老年教育的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老年教育均衡发展。

【篇五】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内涵提升 特色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务处 宋冬凌

2013年,我校在更名大学、博士点建设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果,2013年也是我校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一年。认真分析学校当前形势与任务,坚持固本强基,坚持特色发展,着力促进内涵提升,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我校面临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走向提升质量与水平、追求特色发展,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竞争力的挑战。我国水利类大学的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水平较高。而我校在师资、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的办学优势还尚未形成,在与兄弟院校的办学水平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对高校间的激烈竞争,我校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道路上,还面临着办学能力与办学资源的严峻挑战。

1、办学资源不能满足建设大学的发展需要

我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办学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青年教师是专任教师中的主体,教学经验尚不丰富,学术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载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条件与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2、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我校毕业生不足三届的新办专业有17个,占29%,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办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专业群优势不明显。现有专业的结构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完全相适应,与大学的办学使命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虽然建设有一批精品课程,但引领与示范作用不强,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摸索,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探索。学术型、创业型、复合型等多元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经验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4、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但我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还不高,每年留学生与学生赴海外学习的人数尚不足10人,有留学访学三个月以上经历的师资比例偏低,迫切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全方位国际化合作。

5、教学模式急需创新

由于自身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满足于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和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较少思考教学模式如何改革、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不能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不能很好理解“教学相长”的关系,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实行“满堂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急需创新,需要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设计更为理想的学习情境、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动性。

二、内涵提升 特色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师资保障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基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教学发展基金”包括:

(1)教学名师建设基金。其目的是加强师资建设,每年遴选20名学术水平高、改革意识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争取5年时间造就100名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学大师。

(2)教学团队建设基金。争取5年时间培养10个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基金。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重点,以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原则,实行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专兼结合、合理利用社会优质教师资源的方针,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第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养,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在职攻读学位和校外进修,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建立委托培养、学历教育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等相应机制,争取5年内,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0%。。第二要结合学风建设,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第三要鼓励和支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及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注重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第四要重视聘用教师的选拔、使用和管理工作,使他们发挥与在编教师同样的作用。

(4)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奖励基金。对教师取得的高层次教学成果、论文、教材、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奖励,激励广大教师倾力教育教学,确保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5)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奖励基金。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应加大奖励力度,重点奖励从事本科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加强设施建设,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应积极筹资,改善办学条件,购置更新教学科研及实验仪器设备,修缮教学楼、学生宿舍、整治校园环境、改善学校办公条件,改善本科教学条件,加大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确保并逐年增长本科教学和实习经费。同时,加快新校区建设,尽快进行东区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建设,增加纸质图书库存量,打造一流的花园式校园,为师生营造舒适、悠闲的校园绿化景观,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

鉴于目前我校实验室管理归口资产设备管理处,而实验教学管理归口教务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混乱,需要进一步理顺。建议学校设立实验中心,将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管理统一归口教务处,由教务处根据实践教学需求,对全校的实验室进行统一筹划、统一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作用,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争取5年内建成创新创业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建立15-2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3、教育合力的充分发挥

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需要学校、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持续保证并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学校、教师的自觉行动,离不开各级管理部门的配合、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要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构建一个学校作为人才培养责任主体、各级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体系中的各行为主体要立足于本职,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提高为目标,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平台,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目前已初步构建和完善的学校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就是实行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促教促学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相关部门与学生的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教学情况,现场解答学生疑问,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校形象育人、环境育人、机制育人的作用,已初见成效,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完善本科生班导师制。实行学生学习定期通报制度和学业警示制度。继续开展“考风考纪建设年”活动,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严明学习纪律和考试纪律,形成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各方协同联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4、课程体系的充分优化

继续完善和深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继续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扩大教考分离课程的比例,尝试改革部分课程的考试模式,逐步推行课程研究论文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提高教师制作和规范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

5、实践能力的充分重视

(1)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型教育是培养名校友的主要模式,是我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价值理念。一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并设置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三是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合理利用学生创新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四是充分落实本科生的班导师制,在第二课堂中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成才。

(2)科学分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培育名校友,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分类,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鼓励各学院举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3)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合作教育模式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学科、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创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逐步构建起行业内和省内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现代水利电力类、土建机械类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引领水利电力类、土建机械类人才培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6、课堂教学的优化改进

(1)启动课堂创新模式改革试点。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有志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的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在教学质量优秀奖和优秀青年教师评审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试点1-2学期后,经组织专家评价适合推广的,学校给予教改立项支持,并在适当的时机向全校范围推广。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试行“3+2”教学新模式。即教学和考核采用“3模块+2考核”的方式。“3模块”即课堂讲授由3个模块组成,包括教师围绕专题精讲50分钟,班级围绕专题研讨30分钟,学生围绕专题写论文20分钟。“2考核”是指学生成绩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讨论和作业为40分,期末开卷考试为60分。根据循序渐进、试点推广的原则,先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始试行新教学模式,然后逐步全面推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列入学校教改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

(3)以课程为落脚点,推进资源建设与共享

课程是教学资源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水平体现与师生互动的界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我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建设课程中心,组织建设一批视频公开课和教学资源库,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建设课程组或课程教学团队,推进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探索合作式、研究型、体验型的教学方法。

7、质量保证体系的进一步主导优化

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1)以校、院两级督导为中心,大力开展多层次、多主体、多渠道监控。

校级督导团主要负责全校教师理论课堂听课、实践环节检查、学生学风评价、职称晋升人员评价、拟调入人员评价等工作,院级督导主要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有重点地开展本单位教师的听课和各类检查工作。

继续健全以学生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简报、毕业生离校前调查、同行评教、领导干部听课、考场巡视、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师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助课验收等十余种质量监控渠道,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全员参与,保证质量监控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以青年教师培养为中心,有重点地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和讲课验收制度实施细则》,实施校院两级青年教师培养新机制,对青年教师上课资格进行严格把关。

按照2012年出台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停课再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退出机制等,规范和完善教师质量管理制度。

(3)以学生能力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实行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三级四阶段”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成立检查评估专家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评估工作,组长由主管校长担任,各二级学院成立检查评估小组。在工作内容上,进行初期、中期、后期、总评四个阶段的评估检查。初期阶段由教研室负责,中期阶段由各学院负责,后期阶段由校督导团负责,总评阶段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教务处从答辩通过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按2-4%的比例随机抽取,送校外专家盲审,盲审成绩差错率(二级学院评定结果高于校外专家评定结果)超过70%的,或者发现有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校进行严肃处理。

目前我校正在对实践教学其他环节质量监控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争取尽早出台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监控措施。

(4)开拓学生监控新领域,打造质量监控新力量

继续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制度和学生评考制度,编写《教学信息员工作简报》,定期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优秀教师典型反馈至全校各相关单位,开通“华水教务”官方微博和处长微博,随时随地接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互动。教务处每学期召开2-3次学生信息员座谈会,现场解答学生疑问。

8、授业氛围的不断改善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
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进一步创新师德建设机制,是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有效途径,也是营造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授业氛围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学示范等系列活动,不断地使教师得到熏陶感染,增强教职员工的上进心和凝聚力,培养良好的师德行为,激发开拓进取、勤奋工作、献身教育的精神。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注重发挥个人才干和团队整体效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要素的评价体系,以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为考核主体,以团队成员履行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促进团结协作。制定和实施人才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团队的创新积极性。

今后还应继续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工作,推出一批具有我校特色、时代特点的“华水榜样”,真正选树一批时代内涵丰富、示范效应显著的学习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管理优秀奖”,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师德模范活动,在全校形成学习师德模范、崇尚师德模范、争当师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师德楷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增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舆论引导。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营造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篇六】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优化教育质量
持续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转评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汇报材料

昆山市新镇中学 二○○七年十月

新镇中学创办于1977年,是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初中教学班18个班,在校学生近千名,任课教师5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达高一层次学历教师的占82%,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9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0%,平均年龄35岁。学校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70平方米,绿化面积10500平方米。
办学30年来,学校大致经历了三个进展时期:1977~1987年为构筑优势时期,实现“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

1987~1997年为连续进展时期,实现“大面积提升教育综合质量”的办学目标;
1997~2007年为全面提升时期,确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办学思想。学校秉承“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严、勤、实、活、爱”的教风、“勤学、守纪、互爱、尊师”的学风以及“勤政、敬业、廉洁、奉献”的干部工作作风,坚持走内涵进展之路,成为农村初级中学示范性学校。学校连续20年被评为昆山市文明单位,多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2003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2002年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在昆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八强三杯考评中,我校曾6次捧得金杯。在近三年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中,我校两度获得公办初中第一名。学校教育治理严谨,办学特色明显,队伍素养优良,综合质量领先,社会反响良好。
一、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连续改善
近10 年来,学校主动争取地点政府大力支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校舍设施持续完善。先后投资633万元,新建教育大楼2幢,建筑面积6380平方米,校园布局更趋合理,区域功能分解明晰。新建2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升旗台、篮球场、排球场、男女浴室、厕所、配电间、开放式围墙,翻建校门、下水道和防洪围墙,并通过固定资产转移增设男生宿舍2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2.教育装备持续完善。教室配齐“三机一幕”、图书柜、饮水机,安装能收视10余套节目的卫星闭路电视系统和覆盖整个校园的广播系统。建成校园局域网,实现10兆宽带接入,全校运算机总量达138台,生气比达8:1左右。配齐理化生实验室,持续添置和更新实验设备。投入资金6.5万元购买图书资料,现有图书23000册,电子图书50000册。新购学生课桌860套、金属黑板38块、教师办公桌50套。文印室配设数码一体机、复印机、专用电脑、打印机及扫描仪。各办公室全部安装办公电话和电脑。

3.校园环境持续优化。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绿化建设。校园绿化面积成倍增加,绿化档次明显提升,卫生死角完全清除。每块空地见绿,每处绿地划区治理,并提出具体的治理要求。建成“植物园”,名贵树种达上百种,大小绿地花开四季,美不胜收。全校生均绿化面积达13平方米, 2007年5月被评为苏州市绿色学校。注重环境育人,加大文化建设。开设“校务公布栏”,宣传办学思路、办学职责和办学成果,公布校务工作,公示收费项目及标准,主动同意社会监督;
设置宣传画廊,定期布置教育政策法规、青春期教育、革命历史等方面的宣传材料;
在教育楼走廊和实验室增设名人画像和报栏,在绿化区和过道边布置宣传栏。实验楼和礼堂的墙壁分不张贴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环境充满人文特色、文化气息,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
二、坚持诸育并举,素养教育深入推进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养教育,注重进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致力培养全面进展的一代新人。
1.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强有力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稳居全市前列的重要保证。办学30年来,德育工作实效
性持续增强,社会信誉度持续提升。2003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以来,我们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主动探究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现途径和运行模式。一是坚持德育为首,确立全局意识,注重提升思想道德的“底线”。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思路,以德育工作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把德育工作作为校长的主管工作,形成分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和全体教职职员各司其责、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从而为整体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在德育工作策略选择上,我们自觉将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底线”,注重抬高学生思想道德的“底线”,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持续提升全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平均值”。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方面,我们将学生日常行为的“底线”设为下限,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分不制定《新镇中学学生礼仪常规》、《新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校园治理八要八不要》、《寄宿生治理条例》、《考试规则》、《自行车治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在校时刻内的着装穿戴、言谈举止、外表礼仪、坐立行走等作出了“底线”规定,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差不多要求和思想道德的差不多水准,明确了学校德育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内容和必须坚决不移的工作要求,使学校德育工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教育”,从而使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教育”真正成为可能。二是坚持小处着手,关注教育细节,切实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的思想道德要紧表现在日常行为的一举一动。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小处”和“细节”着手,扎扎实实地抓,细致入微地抓,持之以恒地抓。学生午餐往往是学生治理中的薄弱点。为幸免常见的纷乱现象,我校实行以班级为单位整队进入餐厅,买菜实行“一米线”规定,长期训练,长期坚持,我校学生用餐始终保持安静有序、文明用餐,受到学生的拥护、家长的赞扬和来校检查工作的领导的好评。学生乱吐口香糖也是学校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根除这一“顽疾”,行政值日人员加大巡视,一旦发觉,狠抓不放,按规定要求违规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在劳动中教育其爱护公共环境、珍爱劳动成果。如此,学生乱吐口香糖、乱丢纸屑诸如此类的“细节”咨询题便逐步消逝。矫正
一个细节,改变一个适应,规范一个行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日常行为规范便成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群体行为。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关注专门群体,有效做好后进生帮教工作。坚持倡导并努力营造爱心教育,将严格要求渗透在对学生的热情关爱之中,将真诚的教育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明白得之上,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舞的眼神,一次关爱的行动,常常能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往往能以最小的教育成本猎取意外的教育效益。同时,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求“一次成型”,而注重“化整为零”,分解要求,降低难度,有序推进,逐步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注重正面教育,有序安排教育活动,我们对初中时期的班级活动进行全程设计,结合主题教育月,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每一学期确定的教育主题依次为“做合格的中学生”、“当家乡小主人”、“迈好青春第一步”、“我为团旗争光辉”、“谱写人一辈子新一页”、“母校永在我心中”等主题开展活动。另外,认真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查找个人闪光点,增强集体凝聚力,关心部分学生找回自我、回来集体。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有效教育为目标的德育工作,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以规范治理为重点的教学工作持续优化。一是认真落实素养教育差不多要求。确保学生在校时刻为七小时以内、每天活动时刻为一小时以上;
节假日不搞整班补课;
鼓舞班级、团队、学生会开展有益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度假;
取消按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的做法,逐步实行等级记分制度;
对学生的各科作业下达具体的削减指标,并由教诲处监控;
强调优化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课内“增效”,实现学生的课外“减负”;
严禁教师擅自给学生订购教辅用书;
杜绝有偿家教;
严格执行《教职职员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一次申告待岗制度》,杜绝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二是切实强化学科教学质量治理。全面听课,查找教学薄弱环节。每学期组织随堂听课,写出具体的书面评语。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现状,挖掘咨询题,补偿薄弱环节,查找方法优化和质量优化的增长点。加大指导,提升教学差不多技能。举办备课指导、板书指导、课堂用语指导以及出好一份试卷、写好一篇论文、用好教学媒体等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苦练课堂教学差不多功。加大评课,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学术、学科带头人上好示范课,同意教师评议;
每位教师上教研公布课,进行大组交流研讨。树立典型,促进教学整体提升。每年组织由苏州市和昆山市教研室有关专家担任评委的评优课活动,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制造条件、提供舞台。加大检查,规范“五认真”工作。采取教研组自查和学校统查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听课未完成规定节数者,备课发觉有缺漏者,旷课一次及以上者,无故误课两次以上者,在出卷、阅卷、监考、批改、结分等工作中未遵守有关规定造成后果者,实行“五认真”考核“一票否决制”。三是致力培养优秀学生群体。严格规范的教学治理,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在昆山市始终保持名列前茅的地位,学生的特长得到了长足进展。近两年中,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2人获全国一等奖,6人分获全国二、三等奖;
14人次获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一至三等奖;
1人获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4人获省、市级奖励;
6人次获江苏省初中化学素养与实验能力竞赛省、市级奖励;
11人次获全国中小学生书信竞赛一至三等奖;
1名学生获省科技发明三等奖。
3.以身心进展为目标的文体活动全面开展。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卫生工作,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分不建立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体育工作做到场地、器材、经费三落实,确保两操两课正常进行,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刻总量在一小时以上。学生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初三体育中考成绩名列昆山市前列。建立足球、篮球、围棋、象棋、健美操等课外爱好小组,每年认真组织举办田径运动会,举行广播操,拔河、球类等小型竞赛。重视培养体育特长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多名体育尖子。按规定建立卫生室,配备卫生保健员,上好健康教育课,开展青春期和生理卫生教育,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100%。成立爱卫会、宿管会,抓好教室、宿舍、包干区环境卫生,结合“八项评比”,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加大对食堂的饮食卫生治理,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制定《食堂工作人员卫生职责》及《后勤人职员作职责》,实行严格的后勤考核制度。定期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布置宣传专栏,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体检。为深入改革劳技、美术教学,形成教学特色,学校与宜兴轻工业学校合作,
投资3万余元,建立陶艺教学室、陈设室,并自编陶艺教学校本教材。通过多年的实践,劳技与美术一体化的陶艺教学初显成效,校本教学特色差不多形成。
三、坚持科研先导,教育科研持续深化
教育科研是教师实现由体会型向科研型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校教育上新台阶、创新水平的重要条件。
1.科研意识深入人心。学校领导自觉将教科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育科研导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南》、《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教海导航》等科研论著,引导宽敞教师持续深化教科研对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提升自身素养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三角先导的意识,持续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自觉性。
2.教科治理日趋规范。改革和完善科研评判鼓舞机制,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理制度及奖惩措施,相继出台《新镇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课题治理制度》、《教科室工作条例》、《新镇中学专、兼职教科员条例》、《教师教科研评估条例》,确保学校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推进。学校教科室多次被评为昆山市优秀教科室。
3.载体建设持续加大。一是广泛开展活动。各教研组每周排定教研活动具体时刻,围绕课题研究,广泛深入开展上课、评课活动。二是开展评比活动。学校教科室组织每年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优活动,得到市教育局教科室、教研室的充分确信。三是办好教科校刊。创办校刊《娄江风帆》,为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提供阵地,在昆山市校刊评比中多次获奖,近两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70篇,字数超20万。“十一五”以来,教师在昆山市级以上发表、交流、获奖论文49篇,其中全国和省级31篇,苏州级9篇,昆山市级9篇。
4.课题研究连续深化。课题研究中重过程、重分解、重责任,全校100%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拥有校级个人课题。“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省级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中华传统道德教化和现代文明养成教育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任务,分不于2005年5月结题。2006
年4月,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
5.教科成果全面推广。学校注重教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为提升教育水平起到了强大的“孵化”作用。一是实现两个“转移”。在教学过程中,由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二是达到四个“统一”。教师教法实施与学生学法实施和谐统一,整体性教法与个不性教法和谐统一,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情感性教法和认知性教法和谐统一。三是明确教法实施的价值取向和学法指导的优化路径。确立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的课堂教学运作方法,思想政治课实行“读—讲—议—练”四环套教学法,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关键,以提升觉悟为归宿,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导标”、“导师”、“导购”、“导航”、“导演”、“导播”作用;
采纳质疑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求异制造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同意知识信息的过程中自动生疑、质疑、析疑,逐步训练学生“发觉咨询题—提出咨询题—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发觉新咨询题”的能力,并提倡学生向教师提出咨询题,实现教学角色转换;
灵活运用情形教学法,不拘泥于已有的情形操作程式,突出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咨询题情形,挖掘学生非智力能量,环节构建上力求新颖性,内容和方法上务求生动性和启发性。
四、加大队伍建设,师资素养全面优化
注重加大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增强领导班子的号召力和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是连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
1.领导班子素养持续提升。党支部、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进展观统领学校进展全局。班子成员清正廉洁,团结进取,合作气氛浓,服务意识强,奉献精神足。班子组成人员均为学校一线教学骨干,学历均达大专以上。校级领导老、中、青三结合,校长为中学高级教师、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名校长,副校长、教诲主任、教科主任、工会主席、人事秘书,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均由青年教师担任。党支部负责人和所有中层干部全部承担学科教学任务,部分人员担任班主任。多年来,学校教代会对行政人员的民主
评议成绩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为从机制上促进领导班子成员治理水平的提升,学校长期推行《新镇中学行政人员向教代会述职制度》和《新镇中学行政人员民主评议制度》。每学期各条线责任人向教代会作书面述职,校长依据每周工作要点执行情形对各部门工作结果作差不多总结评判,再由工会组织教师代表依据实绩评分,如低于90分,通告有关责任人,认真对比教代会评判意见,找出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工作态度方面的不当之处,及时进行整改。在学年综合考核中,对工作实绩未达优秀水平的行政人员进行相应处罚。
2.班主任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将业务能力强、工作思路新、热爱学生的优秀骨干选拔到班主任岗位上来,并实行正、副班主任制度,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同意班主任工作的实践锤炼。每周召开班主任例会,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及时解决班集体建设中显现的咨询题。每年举行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要求班主任写出具有一定重量的体会总结或研究性论文,并结集成册,以供交流学习,从而推动了班主任整体素养的提升。加大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对班集体建设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评判标准,并将一周考评和学期、学年考评结合起来,作为评定班主任工作实绩的要紧依据。
3.优秀教师队伍持续壮大。一是提升师德修养。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以“树师表形象、扬教育新风”为主题的行风建设,主动引导教师确立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和塑造师表形象的典范意识,树立“敬业、修身、乐教、奉献”的崇高精神。为加大师德治理,规范教师行为,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行风建设责任状》,实行《教职职员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一次申告待岗制度》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二是推行导师制。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近三年,有10余对新老教师结成帮教对子。通过实践锤炼、导师传帮、机制鼓舞,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和昆山市的教育教学骨干,多名教师在苏州市、昆山市级评优课和差不多功竞赛中获奖。学校现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昆山市学科、学术带头人5名、教学能手5名、教坛新秀2名。三是重视业务进修。学校制定教师各类培训、进修打算,鼓舞教师参
加本科函授、本科自考及双大专学历进修,督促教师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培训及班主任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培训和教育科研培训。制定相应的连续教育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业务进修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持续跃上新台阶。四是严格考核制度。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制造性,保证利益鼓舞的公平有序、连续有效,学校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实绩考核及奖金分配方案》,对教师的工作量、“五认真”常规、德育工作、教科工作、教学成果及第二课堂成果在公布、公平、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量化,按学年实施严格考核评判;
制定《教职工劳动纪律考核制度》,明确教职工劳动纪律考核细则,进行逐月考核,有效规范了劳动纪律,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效率。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充满了精诚合作,敬业进取的团队风范,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榜样班主任1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省优秀班主任和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各1名,苏州市劳动榜样2名、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10余名,昆山市有突出奉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昆山市劳动榜样2名。
4.示范辐射效应持续凸现。2002年起,我校先后与淀山湖中学、青阳港中学、周市中学组成结对共建单位。我们以讲座培训、师徒结对、现场观摩等形式,主动向对方学校全面介绍教育、教学体会。在较短的时刻内,三所学校从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学校治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其中,淀山湖中学在昆南片初中异军突起,一跃进行中上游行列;
周市中学在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中由原先的“合格”提升为“良好”;
青阳港中学近年来在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获得优秀。

多年来,学校在加快教育进展、提升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质量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体会,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转评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为契机,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中意的教育为目标,
进一步加大教育治理,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昆山领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奉献。



推荐访问:高质量 教育教学 内涵 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六篇】 2023主题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2022教育活动主题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