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工作汇报 >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4篇)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4篇)

时间:2023-07-18 19:11:02 工作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后劲缺乏。从人才结构上来看,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还不够大,存在尖子不够尖,缺的补不上,中坚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主要是相关待遇不够吸引人,加之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不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工作设备和场所,导致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能到达最大化。二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三是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作用不够突出。往届拔尖人才没有吸收到"扶贫服务团",力量较为薄弱,合力发挥缺乏,导致在农业产业化、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领域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四是新招录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薄弱。五是与高校合作模式单一,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素养。帮扶期间,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果或所帮扶对象取得显著成果的,给予嘉奖。二是注重改善人才待遇,做好引才留才。三是注重拓宽选育渠道,培育乡土人才。同时,组织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域外培训基地进行培育提升。四是注重发挥人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农技类人才开展科技进农户活动,教育类人才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医疗卫生类人才开展义诊活动,文化类人才开展送艺传艺活动,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五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添服务意识。加强中国传统革命教育,激励人才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年轻人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学历不等于人才。什么是人才呢?被需要的是人才,适用的就是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人才。教育恰恰在培育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培育适销对路的人才上存在着很大差距。高教群众化以后,大学生多了,物稀为贵,物多必贱,薪酬降低,势所必定。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于就业教育不到位,就业服务跟不上,信息渠道不通畅。尽管"群众化"以后大学生的量得到快速扩张,但适用人才的紧缺状况并未得到明显转变,"就业难"和"求才难"的状况并存。很多行业、很多岗位渴求人才,甚至高薪求才而求之不得。至于"硕士诚珍贵,技工价更高"的现象在我国更为普遍。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缘由,根本缘由是在于人才流淌工作的问题。人才要在这个宽阔的空间里流淌,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进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适当引进急需人才,高科技人才等。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走"市场配置为主导,宏观调控为辅助"的人才进展之路。

  一、充分认识人才流淌的必要性

  1、人才流淌是社会生产力进展的客观要求

  人才流淌实质上是人员就业结构或状况的变更,它是多种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展水平。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一些老的行业不断被淘汰,同时新的生活领域陆续被开发出来,由此导致各行各业的分工也更加精细。新老部门和行业的更替,也必定会引起他们的一部分人的岗位或职能发生改变,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或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劳动者的流淌,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也是社会化进一步进展的必要条件。它在肯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产领域的开发或社会分工的进展,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发掘人才资源,消除人才浪费现象,迫切需要人才流淌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力量薄弱,人才资源供不应求,严重阻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进展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同时,由于人才管理体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有限的人才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人才积压浪费和对专业人才使用不当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才的单位全部制,人才成了所属单位的财宝和占有物,个人的择业自主权受到严重压抑。同时,单位需要的人难以调进,不需要的人难以调出,多余的人又要包下来,有些技术骨干想留却留不住,于是,为了保住人才,很多单位纷纷制定爱护主义政策,进而又出现"压才、卡才、误才"的现象。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既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环境,也得不到满意的经济酬劳,因此无法安心本质工作,单位虽然留住了人,但却没有留住人的心,这就必定导致人才的巨大浪费。

  二、目前我国人才流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分析

  1、人才总量缺乏,人才分布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才引进和人才留住困难,一方面我国缺乏人才创业载体,无法筑巢引凤,大量吸引、留住人才。目前,我国人才创业的产业载体缺乏,为人才留存、进展撑开的空间有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主观意愿不强,人才可有可无,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没有将企业的进展与人才的奉献挂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是我国吸纳人才的主体。大多数用人主体缺乏引进人才意识;引进人才存在"立竿见影"的误区,对引进的人才要求引进来就马上能发挥作用,同时对企业的人才的后续教育培育意识不强,舍不得投入。这种局面就必定导致了:一是人才总量仍旧偏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进展,无法满足我国经济进展的步伐。二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例偏低,无法满足我国经济进展的需求,限制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进展。

  2、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不适应

  目前传统模式的人事管理体制依旧存在,适应新形势的人才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由于长期着眼于传统人才管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滞后,管理的透亮度和科学性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下,还未能建立科学的人才绩效测评考评体系,无法发挥激励作用,难以表达人才真正价值。

  3、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人才引进、培育、选拔、使用等方面市场机制尚未有效发挥作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社会化路子还未明显拓展。人才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人才选用机制上传统和思想束缚较多,用人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严重,优秀人才特殊是年轻人才难以托颖而出。安排上的平均主义依旧存在,难以表达优秀人才的价值。

  4、人才流淌工作与党政部门、高校、企事业互相脱节,形不成合力

  目前,我国人才工作存在与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之间互相脱节,与学校特殊是高校脱节,与企事业脱节,形不成合力的问题。一是与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之间脱节。例如:个别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对人才工作整体性的协作,缺乏共同协作做好人才工作的机制,人才工作形不成合力。二是与学校,尤其是与高校脱节,没有利用高校的优势,利用高校的学问资源和科技力量为我国的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平台;而高校也缺乏服务意识,没有更好地为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更主动与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联系;三是与企事业脱节,与企事业的联系不够,没有更好地了解企事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没有为企事业提供更多有利于企事业进展的人才信息和资源;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用人意识淡薄,用人存在短期行为,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企业主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引进人才的主观愿望不强。这些状况就导致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缺乏协作性,人力资源的利用达不到最正确化,影响了人事资源的有效预报,人才工作形不成合力。

  5、人才开发政策体系相对滞后

  我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完善配套的人才开放政策体系,缺乏有效集聚人才的措施,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进展对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提出的要求。

  三、人才合理有序流淌的对策

  1、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价值观

  现代经济越来越向学问经济的新阶段进展,学问经济更加依靠信息和学问的投入,更加依靠与把握信息与学问的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精明的企业家们已经充分认识: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企业的生产要素已经由老板操纵转向人才把握,人才已不再围绕着所在单位转,而是依据自己的学问、能力和志向选择自己的走向和位置。人才是有价值的。人才本身是其价值的主体,是有权决定其自身价值实现状态的。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的:"学问工拥有生产工具――他们的头脑,这是很大的资本。因为学问工拥有他们的生产工具,他们可以来去自如。"因此,社会应转变"人才――工具"取向的价值观,抛弃"人才单位全部"的陈腐思想;树立"人才――目的"取向的价值观,为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被动阻碍人才成长。

  2、要健全干部职工合理流淌机制

  在充分考虑干部、职工队伍的比例、结构以及各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各部门之间人才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淌的基础上,加强干部职工的沟通使用,有计划地推动机关与机关之间、机关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沟通轮岗,把干部调配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

  3、要加强实践锻炼,增添干部职工解决问题的本事

  有计划地选拔后备干部、新进机关和缺乏基层工作经受的年轻干部到一线、艰苦岗位和冗杂环境挂职锻炼,特殊要依据工作需要抽调干部到我国重点建设项目锻炼或挂职,并定期轮换,让大部分年轻干部都能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要紧紧围绕机关和企业的中心工作、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邀请领导、有阅历的干部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干部职工学到一些有用的工作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4、要更新观念,加快建立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的安排机制

  为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用人环境,必需打破安排中的平均主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重奉献的、比较规范的、有竞争激励作用的安排机制。主动推行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安排的各种有效形式,充分表达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一是改革完善安排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与我国经济进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依据财力增长状况,逐步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工资总量政府调控下的动态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内部安排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安排体系。探究产权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专利等学问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实行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嘉奖的安排制度。鼓舞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创业或以劳动服务取得劳动酬劳。二是健全优秀人才嘉奖制度。坚持精神嘉奖和物质嘉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嘉奖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嘉奖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作用。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淌的社会保险连接方法。对机关事业单位流淌到企业工作的高层人才,建立个人账户和个人缴费窗口,并由同级财政按标准加发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伴同养老金按月计发。鼓舞企业建立年金制,提高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保障水平。落实完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人才群体、残疾以及患有其他身体缺陷的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

  5、要建章立制,加快吸引优秀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

  我国要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必需加快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建设,一是加紧建立以智力沟通为特征的"人才柔性流淌"制度,并逐步使之成为我国引进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柔性流淌"到我国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探究建立"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攻关"等"软性流淌"的方式,讨论解决"软性"流淌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相关政策,营造他们在我国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大人才载体建设力度。群策群力,共同为我国高科技项目引进人才的搭建平台,提高我国凝聚各类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坚持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建立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推动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围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筛选和扶持一批重点科研中心,汇合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实行项目融资、项目技术成果交易等多种方式,集聚各类人才。四是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报和规划,每年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名目。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建立人才引进协调机制,切实抓好人才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简化手续,特事特办,主动帮助人才解决好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

  6、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配套机制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较为繁杂的福利制度,如身份制度、户籍制度、保险制度等。这些都成为人员流淌的制度性的障碍,我国要想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到达一个良好的高效的配置,就必需去掉这些障碍机制。例如,实施较为敏捷的户口、档案管理,使人才能较为顺畅的流淌;逐步推广社会化的人事保障机制,实施敏捷的户籍制度、身份制度、工资制度等人员流淌配套机制改革,从而使之有利于人才流淌。

  7、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

  仔细实施人才政策,加快培育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需要的各类人才,特殊是高新科技人才,以及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把握国际惯例通用游戏规则、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法律和现代高级管理的专业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聘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的制度。擅长发觉和大胆起用年轻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特才、帅才、优秀科技人才、高级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核心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大和强化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加安排的政策,落实对有突出奉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奖的规定。

  8、要构建人才预警制度,主动促进人才流淌

  企业对人才流淌应持主动看法,而不要一遇到人才外流就慌不择道。肯定的合理的人才流淌不但不会危及地方,企业的进展,而恰恰有利于地方、企业的进展。一方面,肯定量的人才流淌能给地方、企业带来新奇的活力,使地方、企业拥有保持欣欣向荣的最基础的资本;另一方面,肯定量的人才流淌有利于地方和企业较为轻松摆脱自身沉重束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有利地位。关键是如何保证流淌的人才量掌握在肯定的合理范围内,并保证人才流淌安全。可通过建立地方、企业的人才库,设立人才预警线。只要在预警线内的人才流淌,都要主动的给与支持,提供有利条件。当然,这里的人才库不仅仅包括人才的数量,还包括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安全。力求人才总量、结构层次相对平衡与人才安全流淌。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的领导和重视下,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主动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的人才工作仍处于起步进展阶段,特殊是与京津冀协同进展和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相比,我省人才工作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我省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平衡,总体上呈逐级弱化态势。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投资、重项目、轻人才、轻智力现象;有的仍习惯于用传统管党政机关干部的方法去抓人才,老方法用不上,新方法又没有;有的对人才工作投入缺乏,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力量投入都不到位,人才优先进展未能落到实处。重视不够、路数不清、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人才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单位,工业企业人才集聚不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尤其短缺;三是区域分布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才分布极不平衡。这"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平衡"直接弱化了人才对产业进展和城乡一体进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5%,人力资源投入要占当地GDP的5%左右;第三步:人才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人力资源投入要占当地GDP的8%以上。经过5年的努力,争取我省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篇二: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人才是继劳动力、经济技术、资本之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消除国家间、地区间经济鸿沟的重要因素。从WTO的角度看、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所以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抓好人才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国应对WTO挑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能否赢得人才,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人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在人才争夺战上一步落后,就有可能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所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善待人才,已成为我们应对WTO挑战、谋求经济和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极力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全国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要作用都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但人才工作仍存在这1/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1.人才使用方面,一是“人才埋没”现象严重,这包括人才的“社会埋没”和人才的“自我埋没”两个方面。清代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这话针对性很强。目前我们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又人才埋没。“贫于才”本身已很可惜,浪费、埋没所“贫”之才则更可惜、更不应该。“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可我们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结构和性别比例结构严重失衡。三是使用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俗话说“用人之长长更长,用人之短长变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庸才”,“英雄”变“狗熊”。四是在人才使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外才”的引进,忽视“内才”的使用。长期以来,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讲人才就“眼睛向外”,似乎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以至许多单位只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非但无法“香”起来,有的甚至被搞得很“臭”,以至不同程度地出现“引进一个、打击一窝”、“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事与愿违的局面。五是只重视人才的“掠夺性”使用,忽视人才的再培训、再学习、再教育。

  2.人才流动方面,一是“来去自由”的原则难以得到全面贯彻,人为阻挡或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单位为引进人2/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才,大多来者不拒,“来”的时候办各种手续都很方便,一路开绿灯;“走”的时候就对不起,层层设卡,重重阻挡,百般刁难。二是人才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各出奇招,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状态,流动区域、流动方向极不合理。

  3.人才“生存”方面,缺乏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适当拉开差距。二是妒贤嫉能。当大家“平起平坐”时,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某人在某个方面“冒尖”了,则很快会招来妒嫉,轻则冷嘲熟讽,重则造谣中伤。面对这种“生态环境”,各类人才要么不敢出头,要么赶紧“飞”走。三是求全责备,不能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些领导虽懂此理,但行动上却往往是手拿“望远镜”,倒着看优点,既远又小;顺着看缺点,既近又大。更有甚者,自己水平低、素质差,惟恐部下超过自己,便以武大郎为榜样,手下的“伙计”不能比自己高。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高”了,不是“锯”,就是“砍”,典型的叶公好龙。四是一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一些高薪聘来的人才常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会碰到阻力,同时还要忍受各种流言蜚语或冷嘲热讽,最后实在无法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不得不一走了之。

  4.人才引进方面,一是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有效操作的人才标准。往往是“实用的才是人才,需要的人是人才,否则,都是蠢才”,3/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毫无科学标准可言。二是“为引进而引进”,不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盲目攀比,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高、你高我特,你特我多”。请了一大堆人才,但是大家都无所事事,互相内斗,无法产生效率和效益,导致“人才高消费”。三是引进人才的措施没有力度,不痛不痒,没有吸引力,无法真正吸引住人才。四是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仅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法规的高度,缺乏应有的权威。五是引进人才前的种种承诺,在人才引进后迟迟不兑现或在兑现时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六是人才引进后,前后政策不一致。引进时是“人才”,引进后就是“奴才”;引进前百般关怀,引进后不闻不问、不关心不使用甚至百般打压。更有甚者,把人才当“奴才”使唤,当“保姆”使用,严重挫伤人才的自尊心,导致前脚引进后脚走人,“引不胜引”。七是人才引进工作中误区不少,片面性较大。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只重视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只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只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中的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中的人才引进工作。

  5.人才培养方面,一是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长远培养规划、缺乏实实在在的培养措施。二是培养人才的选用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选用范围狭窄、眼界狭小、思路不开阔。三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紧密,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只注重从外地引进人才,忽视人才的就地培养。

  4/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二、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人才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涉及一系列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形成的。这些因素具体包括: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禁区不少、条条框框太多。这表现为: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陈旧、封闭、保守、狭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如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用人观念,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地束缚着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手脚,导致用人观念与现实错位;二、妒贤嫉能、文人相轻等陈腐、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这只“千年虫”,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致使许多人身子已进入了新时代,头脑却仍停留在老地方,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人才、看不惯人才,导致人才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三、管理部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仅意识到人才的重要,不见诸实际行动,往往是“调门起得高,行动不见招”。对人才的重视仅仅停留在论重要性、谈意义、论利弊、谈作用的宏观阶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口号上,“一般口号多,具体措施少”,不知道实实在在的“重视、重用、重奖”人才。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不健康,既无思才之心,又无识才之能,更无用才之度,生怕人才超过自己,对人才百般打压,百般刁难,并自以为“是不是人才我说了算。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人才也是人才;说你是蠢才,你就是蠢才,不是蠢才也是蠢才”,导致许多5/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人才“胎死腹中”。

  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反观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首先,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虽然社会发展推动了人事制度的改革,但从长远看、从根本上看,目前的改革措施还远远不够,改革力度也不够,总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0的情况下,更感到改革步伐之缓慢。其次,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陈旧的国内人才管理方式,使得许多人才变“奴才”、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用人单位坦承:待遇偏低并非人才工作的最大障碍,缺乏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令不少人才担忧的重要因素,更可怕的还是偶然性太多的国内人才管理方式。如在干部人事问题上搞平均主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干部人事问题上搞平均主义,表面上看群众意见少,实际上影响到干部队伍和党的事业的活力,影响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机关干部普遍存在“混日子、拍马屁、能者庸者界线不清”等问题,就与我们干部人事问题上的平均主义有很大关联。说到底,就是与现行人才管理方式有关。

  三、制度建设、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一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提示了制度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人才工作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与制度有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一是制度建设严6/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重滞后,往往是进人市场经济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入世”后仍沿用“入世”前的制度,进入21世纪仍沿用20世纪的制度。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不配套、不完整。许多该有的制度没有,许多该废止的制度没有废止,许多该修改的制度没有及时予以修改。三是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即使执行,也带有很大主观随意性。四是违反制度或把制度束之高阁,得不到应有惩处,有没有制度区别不大,“有”跟“没有”一回事。

  四、作风方面的原因——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长期存在。用人不公问题是近些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用人不公是最大的腐败”,这话一点不假。因为这种腐败一方面会给人才带来彻心透骨、折磨灵魂的痛苦,同时却又有苦无处说,有冤没法辩,难以惩治和纠正;另一方面还会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搞乱甚至搞垮一个单位。在有些单位,优秀人才之所以难以脱颖而出,而相形见绌者甚至明显不胜任现职的无能之辈却得到提拔重用,根本原因就是用人不公、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风。有些单位,选人上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只在机关里“挑”、在领导身边“选”、在少数熟面孔中“找”、在小圈圈中“觅”,选人用人局限于狭窄、有限的选择空间,更有甚者选人用人以“亲疏”划圈子、以出身论长短、以资历定取舍、以关系决胜负,使得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封官送官、贿官骗官之风屡禁不止,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7/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完善的过程中,也不能排除社会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水准、法制建设力度、经济发展成熟程度、行政管理机关工作方式方法等主、客观因素对人才工作的负面影响。

  三、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人才工作是一个涉及到思想观念、单位领导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定位与工作方式方法、人才管理体制与机制及上述因素相互联系等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搞好人才工作决不是一项孤立的事情,也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从系统的观点、战略的观点出发多管齐下,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着手。

  1.要从思想观念和作风建设着手,树立正确、科学的用人观念,改进作风,打破常规,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切实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常规不破、作风不改,人才就难用。思想僵化、作风不正,比环境恶劣更可怕,因此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8/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责备、迁就照顾、任人唯亲等错误观念,加强选人用人上的作风建设。要敢于起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要敢于起用“有瑕之玉”,对真正的人才,即使有某些缺点弱点,也要大胆放手使用,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发展和提高自己;要敢于起用优秀的年轻人才,克服“人才不可不用,但不可大用,要用必须等到成熟后再用”的保守观念,牢固树立“等待人才全面成熟其实就是浪费人才、等待人才成熟就会导致人才永远成熟不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人才工作中的思想僵化,更新人才观念,努力营造“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社会氛围,着力创造一个人人争当优秀人才、领导器重人才、群众羡慕人才、是才必香、有才必用、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努力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见之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好高骛远,树立“人才就在身边”的观念;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从实际出发,在人才引进中盲目攀比),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综合平衡观;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如论资排辈),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资历、只惟能力”的用人原则,抛开某些不必要的台阶,不拘一格用人才;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实用主义,选人用人要坚持从长远利益着想,要坚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不以资历定取舍,不以出身论长短,不以亲疏划圈子;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树立“人才也是人,不是神”的观念,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古人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因此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以一时一事去判断。要允许人才犯错误,要理解人才也有不懂、不知9/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道、做不好的地方或时候,既不能把人才“神秘化”(标准太高,发现不了人才),也不能把人才“简单化”(把人才与一般的工作人员混为一谈);反对人才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外部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内部人才的使用,“外引”与“内用”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反对人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在“作风兴干”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作风选才”,以好的作风选才,选作风好之才;解放思想用才,用解放思想之才;实事求是用才,用实事求是之才;讲究科学用才,用讲究科学之才;公道正派用才,用公道正派之才。公道用人,不分“土”和“洋”;平等用人,不分“内”和“外”;公正用人,不分“亲”和“疏”。凭实绩、凭能力、凭学问、凭素质用人,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

  2.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着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改革一切不适应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建立适宜于人才成长的新体制新机制。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竞争也是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机制的竞争。没有相应的人才机制,就算有了人才,最终也留不住。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人才机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人才工作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为此,一要着力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知人善任,更要“知人善免”,这是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前提,要以此为突破口,创建新体制。二要改革现行人事管理体制,10/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具体说就是,在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同时,组织人事部门一方面要为人才创造有用武之地的大舞台,建立和完善好的人才机制,如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等;另一方面要突破仅仅管理干部、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离退休、管理养老等的旧框框、旧条条,改造成为一个开发人才、服务人才、使用人才的“设计中心”,改革成为“猎头公司”加“人才服务大本营”。三要建立健全荐才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淘汰机制、人才考核机制、人才监督机制等,通过优胜劣汰,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四要适应人才流动大趋势,废除“人才终身制”,给人才一定的去留自主权,从制度上确保人才“来去自由、居住自由、工作自由”,逐步建立健全与人才合理流动相配套的管理及服务机制。现在都强调“双向选择”,城市或单位可以选择人才,同样人才也可以选择城市或单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真正的人才很看重这一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一定要解放,措施一定要灵活,决不能人为地限制或阻碍人才流动,要切实做到:“关爱不缚凤凰翅”,能一飞冲天决不以篱笆束缚之;是“千里马”决不让其变成“圈里马”。五要实行“引进”与“半引进”相结合的灵活政策,“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借助外脑、外力发展壮大自己。六要建立领导干部“爱才、用才、聚才”考核制度、“浪费、埋没人才”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而言,用人也是一种责任,善于用人可以说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因此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出人才是政绩、埋没人才是过错”的观念,敏锐地发现人才,大胆地起用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用人思维、求全11/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责备的用人观念、“近亲繁殖”的用人怪圈,做到开放育才、大胆选才、唯才是举,视人才为财富、视用人为己责、视聚才为己任,以杜绝“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的人才悲剧的重演。七要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难得,人才的数量有限,人才的生命有限,人才发挥作用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很重要、很现实、也很必要。实践证明,选人用人并非易事,难就难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用好了,就能产生巨大效益;用人不当,则会浪费人才,甚至使事业受损。所以用人是一门学问,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位名人说得好:“世上没有庸才,庸才是被放错地方的人才”,这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极端重要性。要想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建立人才保护机制,使人才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时能及时有效地得到保护,能及时有效地跨部门、跨单位、跨系统流动。

  3.要从“生态”、生态环境着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适宜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才把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一般说来,吸引人才有三大因素:事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氛围和适当的物质生活待遇。“虎落平原难扬威,骏马涉水难有为”,环境对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桔生淮南即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于人的需求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12/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物质待遇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安全、发展、精神等需求处在更高层次上,所以吸引人才,仅仅在增加投入、提高待遇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才引进后不是来享受的,人才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事业发展空间。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工资高低、物质生活待遇的优劣是人才选择工作的一项主要指标,但随着阅历、资历的增加,人才对职业的期望值就会有新的变化,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有没有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空间将逐步占居主导地位。所以要想留住人才,要想“既留住人,又留住心”,就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从物质、精神、发展、安全等各个方面着手。实践证明,比自然风光、经济收入、物质待遇更能吸引人才的是和谐的人文环境。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宽松而又净化的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为此,一要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竭尽全力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二要宽容人才。如果说在人才问题上,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冲破禁区、打破框框、鼓励冒尖等已经为人们所重视的话,那么还有一种社会品格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那就是宽容。提倡宽容对人才建设尤为重要。因为人才,即使是杰出的人才,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人才应有宽容的态度,既不能求全责备,追求完美;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他们在短期内硕果累累。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人才在轻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施展才华。三要加强人才的再学习、13/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不断丰富和更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开发人才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人才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入世”后,人才竞争将从“远距离竞争”变为“近距离竞争”;将从“局部性竞争”变为“全局性竞争”;将从“观念上的假想竞争”变为“现实上的肉搏式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相互竞争,最终将转化为“学习力的竞争”,根据人才“入世”首先是素质入世、思想观念入世;人才竞争,首先是学习力的竞争。现在的人才不断受到用新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人才的冲击,又看到上一代人由于知识老化而被淘汰的严峻现实,特别是受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态势的影响,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很强烈,知识更新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紧迫感很强,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人才是在不断“充电”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只顾“掠夺性”使用,不重视人才资源的“再生”,人才最终将不成其为“人才”。因此一定要打破“只管眼前,不管发展”的用人误区,对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四要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宽阔舞台,“以事业留人”。实践证明,再好的环境、再优厚的待遇,如果没有值得为之付出、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只能是“留得一时,难留一世”。真正的人才是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因此对人才来说,事业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事业发展空间和个人成长空间,比物质待遇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更能留住人才。

  14/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4.要从物质待遇、生活条件着手,以超常规思路,不惜血本引进人才。我们强调“内才”的使用,并不否认“外才”的引进;我们强调事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氛围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不否认适当的物质生活待遇对人才的作用。人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适当的甚至是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对吸引人才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人才难得,人才宝贵。人才的作用很大,不同的人干出的事就是不一样。所以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实践证明,弓I进一名优秀人才的效应远远大于优秀人才本身。因此,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思想要解放,步伐要加快,力度要加大,措施要新颖、手段要改革、方法要创新。在引进待遇问题上,要有一些独到、独创或独破性的规定,要拿出一些能真正吸引人才的措施来。要坚决贯彻按劳付酬、按智付酬的分配政策,一方面必须按劳动的复杂程度计酬,另一方面应按劳动者的贡献付酬,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并对有重大贡献者进行重奖,以适当待遇留人,用“金锁链”留人。对人才就是要“重用、重奖、重培”,就是要政策倾斜,就是要特别照顾,不能有丝毫含糊。在引进措施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相当诱人的吸引力,决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步人家后尘。在引进范围上,要打破单位、系统界限,千方百计扩大人才选用“半径”。同时不能因为某些人才引进后使用效果不太理想,或借口国家政策这不允许那不允许而加以限制,要敢于突破,勇于突破,以超常规思路、超常规气魄引进人才。

  15/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5.要从法制保障着手,制定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法律、法规,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法制环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人才流动具有必然性、广泛性和长期性。一个国家(地区)人才外流是本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因素的综合反映。从国际间人才流动趋势看,人才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人才流失的原因是流出国的推力效应和流入国的吸引效应,国际上称为人才流动的“推拉定律”。随着“入世”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争夺也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外部引力进一步增大,对人才的稳定、去留带来更大冲击;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参与人才竞争的优势不明显,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越来越困难,根据人才流失规律,制订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法律、法规,积极地采取以吸引为主的政策,用优越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优厚的薪金和生活待遇吸引外流人才回归。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规章,甚至是地方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不能总是以规范性文件来规范人才引进。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如果老是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就只能是宣示性或倡导性的,就会给人才以不可靠、不踏实的错觉。现实生活中,一些规范性文件制定出来后,有关单位或部门就是不落实或落实不充分甚至大打折扣,导致引进的人才再次流失而无法追究这些单位或部门的责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才埋没、人才流失固然可惜,但人才引进后再流失更使人寒心,也更不应该。所以要通过16/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政府规章或地方法规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以确保引进人才时的有关承诺能及时足额予以兑现,因兑现不及时或是兑现时打折扣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可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当前人才竞争很激烈,引进一个人才不容易,既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这期间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话,浪费就更大,损失更严重,因此一定要通过立法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不能不了了之。

  6.要从战略战术着手,遵循人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谋划。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重要的一条是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是个战略问题,有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周期,必须从长计议,从早做起,从娃娃抓起。“凡事预则立”,人才问题也是如此。因此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人才建设也要有规划,也要“立项”,也要“上项目”。一要通过实施以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为目标的“院士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NBA工程”、“MPA工程”等;通过实施“英才计划”和建立青年专家队伍、青年思想理论骨干队伍、青年经济管理人才队伍、青年行政管理人才队伍、青年创新人才队伍等,实施“人才兴省”、“人才兴市”、“人才兴局(委、办)”、“人才兴校”、“人才兴厂”、17/1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人才兴区”、“人才兴县”、“人才兴镇”战略。二要采用吸收引进、邀请留学人员回国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等智力回流方式或选派人员出国留学等“外出取经”方式,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数量和质量。三要搞好人才使用中的“结构性调整”,力求人才队伍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综合平衡。四要从长远着手,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人才资源。

  总之,人才工作举足轻重。20世纪世界的财富来源于物质资源,21世纪世界的财富只能来源于人力资源。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才会富强。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的培养、发展和开发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力求在“后发效应”的支撑下迅速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向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双重过渡并取得双赢局面,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跨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8/18

篇三: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人才是继劳动力、经济技术、资本之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消除国家间、地区间经济鸿沟的重要因素。从WTO的角度看、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所以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抓好人才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国应对WTO挑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能否赢得人才,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人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在人才争夺战上一步落后,就有可能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所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善待人才,已成为我们应对WTO挑战、谋求经济和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全国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要作用都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但人才工作仍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1.人才使用方面,一是“人才埋没”现象严重,这包括人才的“社会埋没”和人才的“自我埋没”两个方面。清代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这话针对性很强。目前我们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又人才埋没。“贫于才”本身已很可惜,浪费、埋没所“贫”之才则更可惜、更不应该。“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可我们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结构和性别比例结构严重失衡。三是使用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俗话说“用人之长长更长,用人之短长变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庸才”,“英雄”变“狗熊”。四是在人才使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外才”的引进,忽视“内才”的使用。长期以来,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来的和尚会念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讲人才就“眼睛向外”,似乎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以至许多单位只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非但无法“香”起来,有的甚至被搞得很“臭”,以至不同程度地出现“引进一个、打击一窝”、“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事与愿违的局面。五是只重视人才的“掠夺性”使用,忽视人才的再培训、再学习、再教育。

  2.人才流动方面,一是“来去自由”的原则难以得到全面贯彻,人为阻挡或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大多来者不拒,“来”的时候办各种手续都很方便,一路开绿灯;“走”的时候就对不起,层层设卡,重重阻挡,百般刁难。二是人才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各出奇招,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状态,流动区域、流动方向极不合理。

  3.人才“生存”方面,缺乏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适当拉开差距。二是妒贤嫉能。当大家“平起平坐”时,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某人在某个方面“冒尖”了,则很快会招来妒嫉,轻则冷嘲熟讽,重则造谣中伤。面对这种“生态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境”,各类人才要么不敢出头,要么赶紧“飞”走。三是求全责备,不能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些领导虽懂此理,但行动上却往往是手拿“望远镜”,倒着看优点,既远又小;顺着看缺点,既近又大。更有甚者,自己水平低、素质差,惟恐部下超过自己,便以武大郎为榜样,手下的“伙计”不能比自己高。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高”了,不是“锯”,就是“砍”,典型的叶公好龙。四是一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一些高薪聘来的人才常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会碰到阻力,同时还要忍受各种流言蜚语或冷嘲热讽,最后实在无法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不得不一走了之。

  4.人才引进方面,一是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有效操作的人才标准。往往是“实用的才是人才,需要的人是人才,否则,都是蠢才”,毫无科学标准可言。二是“为引进而引进”,不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盲目攀比,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高、你高我特,你特我多”。请了一大堆人才,但是大家都无所事事,互相内斗,无法产生效率和效益,导致“人才高消费”。三是引进人才的措施没有力度,不痛不痒,没有吸引力,无法真正吸引住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是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仅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法规的高度,缺乏应有的权威。五是引进人才前的种种承诺,在人才引进后迟迟不兑现或在兑现时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六是人才引进后,前后政策不一致。引进时是“人才”,引进后就是“奴才”;引进前百般关怀,引进后不闻不问、不关心不使用甚至百般打压。更有甚者,把人才当“奴才”使唤,当“保姆”使用,严重挫伤人才的自尊心,导致前脚引进后脚走人,“引不胜引”。七是人才引进工作中误区不少,片面性较大。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只重视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只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只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中的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中的人才引进工作。

  5.人才培养方面,一是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长远培养规划、缺乏实实在在的培养措施。二是培养人才的选用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选用范围狭窄、眼界狭小、思路不开阔。三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紧密,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只注重从外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进人才,忽视人才的就地培养。

  二、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人才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涉及一系列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形成的。这些因素具体包括: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禁区不少、条条框框太多。这表现为: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陈旧、封闭、保守、狭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如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用人观念,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地束缚着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手脚,导致用人观念与现实错位;二、妒贤嫉能、文人相轻等陈腐、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这只“千年虫”,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致使许多人身子已进入了新时代,头脑却仍停留在老地方,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人才、看不惯人才,导致人才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三、管理部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仅意识到人才的重要,不见诸实际行动,往往是“调门起得高,行动不见招”。对人才的重视仅仅停留在论重要性、谈意义、论利弊、谈作用的宏观阶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口号上,“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号多,具体措施少”,不知道实实在在的“重视、重用、重奖”人才。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不健康,既无思才之心,又无识才之能,更无用才之度,生怕人才超过自己,对人才百般打压,百般刁难,并自以为“是不是人才我说了算。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人才也是人才;说你是蠢才,你就是蠢才,不是蠢才也是蠢才”,导致许多人才“胎死腹中”。

  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反观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首先,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虽然社会发展推动了人事制度的改革,但从长远看、从根本上看,目前的改革措施还远远不够,改革力度也不够,总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0的情况下,更感到改革步伐之缓慢。其次,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陈旧的国内人才管理方式,使得许多人才变“奴才”、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用人单位坦承:待遇偏低并非人才工作的最大障碍,缺乏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令不少人才担忧的重要因素,更可怕的还是偶然性太多的国内人才管理方式。如在干部人事问题上搞平均主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干部人事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搞平均主义,表面上看群众意见少,实际上影响到干部队伍和党的事业的活力,影响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机关干部普遍存在“混日子、拍马屁、能者庸者界线不清”等问题,就与我们干部人事问题上的平均主义有很大关联。说到底,就是与现行人才管理方式有关。

  三、制度建设、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一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提示了制度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人才工作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与制度有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一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往往是进人市场经济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入世”后仍沿用“入世”前的制度,进入21世纪仍沿用20世纪的制度。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不配套、不完整。许多该有的制度没有,许多该废止的制度没有废止,许多该修改的制度没有及时予以修改。三是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即使执行,也带有很大主观随意性。四是违反制度或把制度束之高阁,得不到应有惩处,有没有制度区别不大,“有”跟“没有”一回事。

  四、作风方面的原因——用人上的不正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存在。用人不公问题是近些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用人不公是最大的腐败”,这话一点不假。因为这种腐败一方面会给人才带来彻心透骨、折磨灵魂的痛苦,同时却又有苦无处说,有冤没法辩,难以惩治和纠正;另一方面还会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搞乱甚至搞垮一个单位。在有些单位,优秀人才之所以难以脱颖而出,而相形见绌者甚至明显不胜任现职的无能之辈却得到提拔重用,根本原因就是用人不公、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风。有些单位,选人上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只在机关里“挑”、在领导身边“选”、在少数熟面孔中“找”、在小圈圈中“觅”,选人用人局限于狭窄、有限的选择空间,更有甚者选人用人以“亲疏”划圈子、以出身论长短、以资历定取舍、以关系决胜负,使得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封官送官、贿官骗官之风屡禁不止,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中,也不能排除社会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水准、法制建设力度、经济发展成熟程度、行政管理机关工作方式方法等主、客观因素对人才工作的负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人才工作是一个涉及到思想观念、单位领导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定位与工作方式方法、人才管理体制与机制及上述因素相互联系等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搞好人才工作决不是一项孤立的事情,也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从系统的观点、战略的观点出发多管齐下,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着手。

  1.要从思想观念和作风建设着手,树立正确、科学的用人观念,改进作风,打破常规,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切实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常规不破、作风不改,人才就难用。思想僵化、作风不正,比环境恶劣更可怕,因此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亲等错误观念,加强选人用人上的作风建设。要敢于起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要敢于起用“有瑕之玉”,对真正的人才,即使有某些缺点弱点,也要大胆放手使用,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发展和提高自己;要敢于起用优秀的年轻人才,克服“人才不可不用,但不可大用,要用必须等到成熟后再用”的保守观念,牢固树立“等待人才全面成熟其实就是浪费人才、等待人才成熟就会导致人才永远成熟不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人才工作中的思想僵化,更新人才观念,努力营造“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社会氛围,着力创造一个人人争当优秀人才、领导器重人才、群众羡慕人才、是才必香、有才必用、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努力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见之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好高骛远,树立“人才就在身边”的观念;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从实际出发,在人才引进中盲目攀比),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综合平衡观;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如论资排辈),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资历、只惟能力”的用人原则,抛开某些不必要的台阶,不拘一格用人才;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实用主义,选人用人要坚持从长远利益着想,要坚持对党负责、对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对人民负责,不以资历定取舍,不以出身论长短,不以亲疏划圈子;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树立“人才也是人,不是神”的观念,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古人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因此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以一时一事去判断。要允许人才犯错误,要理解人才也有不懂、不知道、做不好的地方或时候,既不能把人才“神秘化”(标准太高,发现不了人才),也不能把人才“简单化”(把人才与一般的工作人员混为一谈);反对人才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外部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内部人才的使用,“外引”与“内用”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反对人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在“作风兴干”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作风选才”,以好的作风选才,选作风好之才;解放思想用才,用解放思想之才;实事求是用才,用实事求是之才;讲究科学用才,用讲究科学之才;公道正派用才,用公道正派之才。公道用人,不分“土”和“洋”;平等用人,不分“内”和“外”;公正用人,不分“亲”和“疏”。凭实绩、凭能力、凭学问、凭素质用人,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着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改革一切不适应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建立适宜于人才成长的新体制新机制。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竞争也是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机制的竞争。没有相应的人才机制,就算有了人才,最终也留不住。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人才机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人才工作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为此,一要着力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知人善任,更要“知人善免”,这是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前提,要以此为突破口,创建新体制。二要改革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具体说就是,在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同时,组织人事部门一方面要为人才创造有用武之地的大舞台,建立和完善好的人才机制,如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等;另一方面要突破仅仅管理干部、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离退休、管理养老等的旧框框、旧条条,改造成为一个开发人才、服务人才、使用人才的“设计中心”,改革成为“猎头公司”加“人才服务大本营”。三要建立健全荐才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淘汰机制、人才考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制、人才监督机制等,通过优胜劣汰,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四要适应人才流动大趋势,废除“人才终身制”,给人才一定的去留自主权,从制度上确保人才“来去自由、居住自由、工作自由”,逐步建立健全与人才合理流动相配套的管理及服务机制。现在都强调“双向选择”,城市或单位可以选择人才,同样人才也可以选择城市或单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真正的人才很看重这一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一定要解放,措施一定要灵活,决不能人为地限制或阻碍人才流动,要切实做到:“关爱不缚凤凰翅”,能一飞冲天决不以篱笆束缚之;是“千里马”决不让其变成“圈里马”。五要实行“引进”与“半引进”相结合的灵活政策,“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借助外脑、外力发展壮大自己。六要建立领导干部“爱才、用才、聚才”考核制度、“浪费、埋没人才”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而言,用人也是一种责任,善于用人可以说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因此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出人才是政绩、埋没人才是过错”的观念,敏锐地发现人才,大胆地起用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用人思维、求全责备的用人观念、“近亲繁殖”的用人怪圈,做到开放育才、大胆选才、唯才是举,视人才为财富、视用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责、视聚才为己任,以杜绝“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的人才悲剧的重演。七要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难得,人才的数量有限,人才的生命有限,人才发挥作用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很重要、很现实、也很必要。实践证明,选人用人并非易事,难就难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用好了,就能产生巨大效益;用人不当,则会浪费人才,甚至使事业受损。所以用人是一门学问,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位名人说得好:“世上没有庸才,庸才是被放错地方的人才”,这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极端重要性。要想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建立人才保护机制,使人才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时能及时有效地得到保护,能及时有效地跨部门、跨单位、跨系统流动。

  3.要从“生态”、生态环境着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适宜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才把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一般说来,吸引人才有三大因素:事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氛围和适当的物质生活待遇。“虎落平原难扬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骏马涉水难有为”,环境对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桔生淮南即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于人的需求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物质待遇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安全、发展、精神等需求处在更高层次上,所以吸引人才,仅仅在增加投入、提高待遇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才引进后不是来享受的,人才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事业发展空间。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工资高低、物质生活待遇的优劣是人才选择工作的一项主要指标,但随着阅历、资历的增加,人才对职业的期望值就会有新的变化,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有没有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空间将逐步占居主导地位。所以要想留住人才,要想“既留住人,又留住心”,就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从物质、精神、发展、安全等各个方面着手。实践证明,比自然风光、经济收入、物质待遇更能吸引人才的是和谐的人文环境。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宽松而又净化的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为此,一要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竭尽全力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二要宽容人才。如果说在人才问题上,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冲破禁区、打破框框、鼓励冒尖等已经为人们所重视的话,那么还有一种社会品格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那就是宽容。提倡宽容对人才建设尤为重要。因为人才,即使是杰出的人才,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人才应有宽容的态度,既不能求全责备,追求完美;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他们在短期内硕果累累。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人才在轻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施展才华。三要加强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不断丰富和更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开发人才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人才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入世”后,人才竞争将从“远距离竞争”变为“近距离竞争”;将从“局部性竞争”变为“全局性竞争”;将从“观念上的假想竞争”变为“现实上的肉搏式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相互竞争,最终将转化为“学习力的竞争”,根据人才“入世”首先是素质入世、思想观念入世;人才竞争,首先是学习力的竞争。现在的人才不断受到用新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人才的冲击,又看到上一代人由于知识老化而被淘汰的严峻现实,特别是受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态势的影响,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很强烈,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识更新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紧迫感很强,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人才是在不断“充电”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只顾“掠夺性”使用,不重视人才资源的“再生”,人才最终将不成其为“人才”。因此一定要打破“只管眼前,不管发展”的用人误区,对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四要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宽阔舞台,“以事业留人”。实践证明,再好的环境、再优厚的待遇,如果没有值得为之付出、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只能是“留得一时,难留一世”。真正的人才是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因此对人才来说,事业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事业发展空间和个人成长空间,比物质待遇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更能留住人才。

  4.要从物质待遇、生活条件着手,以超常规思路,不惜血本引进人才。我们强调“内才”的使用,并不否认“外才”的引进;我们强调事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氛围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不否认适当的物质生活待遇对人才的作用。人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适当的甚至是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对吸引人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人才难得,人才宝贵。人才的作用很大,不同的人干出的事就是不一样。所以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实践证明,弓I进一名优秀人才的效应远远大于优秀人才本身。因此,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思想要解放,步伐要加快,力度要加大,措施要新颖、手段要改革、方法要创新。在引进待遇问题上,要有一些独到、独创或独破性的规定,要拿出一些能真正吸引人才的措施来。要坚决贯彻按劳付酬、按智付酬的分配政策,一方面必须按劳动的复杂程度计酬,另一方面应按劳动者的贡献付酬,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并对有重大贡献者进行重奖,以适当待遇留人,用“金锁链”留人。对人才就是要“重用、重奖、重培”,就是要政策倾斜,就是要特别照顾,不能有丝毫含糊。在引进措施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相当诱人的吸引力,决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步人家后尘。在引进范围上,要打破单位、系统界限,千方百计扩大人才选用“半径”。同时不能因为某些人才引进后使用效果不太理想,或借口国家政策这不允许那不允许而加以限制,要敢于突破,勇于突破,以超常规思路、超常规气魄引进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从法制保障着手,制定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法律、法规,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法制环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人才流动具有必然性、广泛性和长期性。一个国家(地区)人才外流是本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因素的综合反映。从国际间人才流动趋势看,人才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人才流失的原因是流出国的推力效应和流入国的吸引效应,国际上称为人才流动的“推拉定律”。随着“入世”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争夺也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外部引力进一步增大,对人才的稳定、去留带来更大冲击;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参与人才竞争的优势不明显,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越来越困难,根据人才流失规律,制订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法律、法规,积极地采取以吸引为主的政策,用优越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优厚的薪金和生活待遇吸引外流人才回归。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规章,甚至是地方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不能总是以规范性文件来规范人才引进。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如果老是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只能是宣示性或倡导性的,就会给人才以不可靠、不踏实的错觉。现实生活中,一些规范性文件制定出来后,有关单位或部门就是不落实或落实不充分甚至大打折扣,导致引进的人才再次流失而无法追究这些单位或部门的责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才埋没、人才流失固然可惜,但人才引进后再流失更使人寒心,也更不应该。所以要通过政府规章或地方法规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以确保引进人才时的有关承诺能及时足额予以兑现,因兑现不及时或是兑现时打折扣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可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当前人才竞争很激烈,引进一个人才不容易,既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这期间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话,浪费就更大,损失更严重,因此一定要通过立法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不能不了了之。

  6.要从战略战术着手,遵循人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谋划。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重要的一条是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振兴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是个战略问题,有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周期,必须从长计议,从早做起,从娃娃抓起。“凡事预则立”,人才问题也是如此。因此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人才建设也要有规划,也要“立项”,也要“上项目”。一要通过实施以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为目标的“院士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NBA工程”、“MPA工程”等;通过实施“英才计划”和建立青年专家队伍、青年思想理论骨干队伍、青年经济管理人才队伍、青年行政管理人才队伍、青年创新人才队伍等,实施“人才兴省”、“人才兴市”、“人才兴局(委、办)”、“人才兴校”、“人才兴厂”、“人才兴区”、“人才兴县”、“人才兴镇”战略。二要采用吸收引进、邀请留学人员回国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等智力回流方式或选派人员出国留学等“外出取经”方式,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数量和质量。三要搞好人才使用中的“结构性调整”,力求人才队伍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综合平衡。四要从长远着手,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人才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人才工作举足轻重。20世纪世界的财富来源于物质资源,21世纪世界的财富只能来源于人力资源。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才会富强。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的培养、发展和开发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力求在“后发效应”的支撑下迅速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向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双重过渡并取得双赢局面,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跨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缺位”、职责“错位”、功能“虚位”、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机构设置上,全国仍有15的地(市)和22.3的县(市、区)一级党委组织部门未成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党管人才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缺位”。机构职能上,部分省市人才工作机构既承接了原知识分子办公室的全部职能,又承担了高级专家管理、选调生及后备干部选派等具体工作;部分省市人才工作机构主要以承担人才办日常工作为主。力量配备上,全国各省区市职数参差不齐,编制数最多的有15人,最少的仅3人。运行机制上,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办事机构以及党委、政府有关人才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缺乏明确界定,造成各部门和层级之间在职责上的“错位”。

  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科学、程序不规范、手段不先进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现行人才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对各类人才的个性评价差异缺乏研究,没有建立起分类科学、适合不同行业特点、工作职能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手段相对单一。对考评前、考评中、考评后的整个过程缺乏周密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科学安排,考评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实质公正;注重静态考评,缺乏动态考评;注重结果透明,忽视过程透明;对考评结果及其采信使用的依据缺乏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p。

  人才选用机制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选用范围狭窄、群众参与度低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选才方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问题,党政领导干部的选用上,视野不宽,观念陈旧,方法不新,“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现象明显。选用标准上,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对技能性、实用型人才重视不够。选用程序上,随意性大,“长官意志”突出,群众参与度不够,民主范围不广、民主质量不高;对党政干部偏重静态考核,着重工作考核,民意在考评中所占权重较低。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重短期奖励轻长效激励、重高层次人才激励轻一般人才激励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绩效为主体、以贡献为标准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绩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平均现象突出。长效激励不够。一次性的激励多,没有把人才的个人利益与部门(单位)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精神激励不足。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不够,对其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满足不多。奖励的对象往往针对高层次人才,对基层一线的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更缺力度。

  人才流动机制不畅通,政策导向不力、市场体系不优、流动方式不活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体制性障碍突出。人才的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不成熟。服务机构总体数量不足、人才服务能力不高、人才市场功能还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政策导向功能不强。引导优秀人才流向企业、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促进区域、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政策法规有待强化,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向企业和一线集聚的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一是个别地区、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仍然存在,实际工作中重项目开发、轻人才开发,重资金引入、轻人才引入,重经济效益、轻人才效益的问题还未能从根本解决。

  二是组织部门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能在体制上受到一定限制。没有真正理顺和明晰人才工作宏观指导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关系,不能完全落实市人才领导小组对成员单位和县区人才工作的综合考评制度,一方面,原来由政府牵头,人事、教育、卫生、经贸、科技等部门具体操作的人才工作模式还在延续,地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易突破;另一方面,从上至下对人才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没有明确规定,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使党管人才和政府管理人才出现业务重叠、多头负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缺乏必要的体制保证。

  三是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健全的各类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与各类人才发展相符合的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没有建立或健全各类人才在培养上的激励机制。负责培养的主管部门各自分散,形不成合力,培训机构和师资缺少,并且没有得到合理整合。个别单位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造成人才的知识老化。缺少培训资金,没有健全的各类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的措施。

  四是人才政策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流动、激励等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基金在新形势下投入不足,激励政策落后,一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制度落实不够好。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界限没有完全打破,人才进出渠道仍不够畅通。对本地通过自学和在职进修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人才在鼓励政策上与引进的外来人才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一些本地人才流失。

  五是人才市场发育不够完善。虽然市级以上人才市场较为活跃,但目前多数县区还没有真正的人才市场,市与县区间,县区间没有形成人才信息共享和广泛人才配置交流的体系,不能在全域内完全发挥根据市场需要配置人才资的作用。六是引才的硬件环境并不宽松。有的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竞争力显然不能与个大城市相比,提供不了与之相比的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待遇、更多经费奖励、更多的资金用以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外地的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

  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按照这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均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选育、人才培训等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或继续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能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够,机构设置与应该担负的职责还不相称。当前,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虽然均已成立,但其规格、编制、投入等还不够完善。从人员组成上看,大多是一些相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领导还是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对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大多体现在与所在单位相关利益的活动,这对组织部门抓好日常工作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健康协调开展。

  二是各类人才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工作推进与党管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按照“四个尊重”和“四个不唯”的人才选育理念,人才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但同时也对具体的人才统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进行准确统计,但对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如何进行界定相对较难,这就造成这几类人才数量及结构统计上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是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机制运行与管好用活的目标还有差距。以前人才工作一直由各级政府牵头抓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都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操作,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多年的人才工作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工作模式。现在中央提出人才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虽然明确指出组织部门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但作为基层党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该怎么抓,抓哪些方面,抓到什么程度,各级均无具体规定。

  四是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缺乏,机制体系的现状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不管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训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保证,但各级财政直接拨付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经费比较有限,大部分涉及到人才工作的经费都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培训费的形式下达各职能部门,但这部分资金使用均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限制,加之行业规范和要求不同,各类人才工作经费整合使用难度较大,导使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走创新之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上不断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首先,转变人才工作观念是前提。要大力宣传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党管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需要,是大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转变“管人”观念,既注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理顺人才工作关系是基础。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中,组织部门作为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的部门,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来抓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力量和资整合,人才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人才工作检查、监督、落实工作等重点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沟通,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既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间又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有效措施,坚决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再次,创新人才工作制度是保证。要坚持以“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相结合、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考核制度,其结果与人才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要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服务保障,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科学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弥补欠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最后,创造人才工作环境是关键。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对现有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各类资进行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要树立人才资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人才工作经费,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个人捐款为补充的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体系。采取精神鼓励、事业激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会议表彰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使各类人才在环境宽松、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干事创业,回报社会。

  XX区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479人,其中中共党员832人;研究生学历的2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56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04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1762人;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481人,初级职称的1570人。我区的的人才队伍在为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区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以及传统观念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管理方面,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由于财力有限,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科研经费、住房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

  五、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气氛,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还不够得力。甚至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对引进人才工作持有偏见。

  六、在人才开发方面,统一规划还不够细致,统一管理方面也缺少过硬的措施。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好,引进和挖掘当地潜力脱节、项目和人才

推荐访问: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困难 人才 工作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